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物乙醇与生物丁醇及生物柴油技术与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84761
  • 作      者:
    钱伯章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解读了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的生物燃料发展现状及前景、技术进展、副产品利用、原材料等,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乙醇及纤维素乙醇、生物丁醇、生物柴油。<br>    《生物乙醇与生物丁醇及生物柴油技术与应用》可作为从事能源及生物燃料领域规划、科研、生产及信息工作的读者的工作参考书,也可作为工科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北京中天醇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开发成功不添加汽油的E85改性乙醇清洁燃料,具有高效、环保、安全的优点。将它作为替代石化燃料的清洁能源进行推广,可以大幅度降低汽车尾气中SO2和氮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可有效减少空气污染。据介绍,E85改性乙醇清洁燃料以工业乙醇为主要成分,针对乙醇的理化性能添加了专门的改性剂,是对乙醇进行复配改性得到的新型汽车燃料。此外,在该燃料中还要添加防腐剂、抗爆剂等功能性添加剂,以提高其热值、抗爆指数和动力性能,同时降低其对汽车部件的腐蚀。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使用E85改性乙醇清洁燃料的车辆,尾气排放的各项指标均优于93号汽油,具有环保、安全、无腐蚀、动力强等优点。<br>    由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我国首个乙醇柴油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在乙醇柴油机械混合法和乙醇柴油助溶剂法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不改动汽车发动机的前提下,汽车可以使用乙醇柴油。这为乙醇柴油在国内的大规模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乙醇柴油是在柴油内添加乙醇的一种新型环保节能的新能源,其添加技术方案分为两种:一种是乙醇柴油机械混合法,属乙醇低比例混合法;另一种为乙,醇柴油助溶剂法,属乙醇高比例混合法。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乙醇柴油机械混合法不需添加任何助溶剂就可获得乙醇含量在10%以下的乙醇柴油混合燃料,解决了低温下乙醇与柴油难以互溶的难题,生产工艺简单可靠,操作性强,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强的特点,便于现阶段推广使用。天冠运输公司对这两种乙醇柴油进行的行车试验表明,行车达100万km以上的汽车,其启动性能仍然良好,操作性能及行驶性能与使用柴油时相当,尾气排放则明显降低。<br>    1.7.3燃料乙醇标准化<br>    为了在产粮大省顺利进行乙醇汽油的封闭性试点推广,中国于2001年出台了《变性燃料乙醇》和《车用乙醇汽油》两项国家标准,并于2004年进行修订。此后,又配套出台的5个中石化企业标准,以及吉林、河南等首批试点省份出台的地方标准的实施,促进了燃料乙醇的推广使用。<br>    2008年4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成立全国变性燃料乙醇和燃料乙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9)的批复》,同意成立全国变性燃料乙醇和燃料乙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变性燃料乙醇和燃料乙醇领域的国家标准修订工作。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标准化建设,有效降低燃料乙醇的资源消耗,提高燃料乙醇的能量利用效率,扩大其使用范围,从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展开
目录
第1章 生物乙醇<br>1.1 世界各国生物乙醇发展概况<br>1.2 北美国家的生物乙醇发展现状及前景<br>1.2.1 美国<br>1.2.2 加拿大<br>1.3 欧洲国家的生物乙醇发展现状及前景<br>1.3.1 德国<br>1.3.2 英国<br>1.3.3 欧洲其他国家<br>1.4 拉美国家的生物乙醇发展现状及前景<br>1.4.1 巴西<br>1.4.2 拉美其他国家<br>1.5 非洲国家的生物乙醇发展现状及前景<br>1.6 太地区(不含中国)的生物乙醇发展现状及前景<br>1.6.1 印度<br>1.6.2 日本<br>1.6.3 泰国<br>1.6.4 菲律宾<br>1.6.5 印度尼西亚<br>1.6.6 新西兰<br>1.6.7 澳大利亚<br>1.6.8 越南<br>1.6.9 哈萨克斯坦<br>1.7 中国的生物乙醇发展现状及前景<br>1.7.1 乙醇生产和推广进程<br>1.7.2 乙醇使用技术进步<br>1.7.3 燃料乙醇标准化<br>1.7.4 燃料乙醇产销量<br>1.7.5 近期装置建设进展<br>1.7.6 燃料乙醇政策<br>1.7.7 坚持非粮为主生产燃料乙醇方向<br>1.7.8 边际土地种植能源作物潜力巨大<br>1.7.9 非粮乙醇生产建设态势<br>1.8 乙醇生产技术与发展趋势<br>1.8.1 发酵法<br>1.8.2 化学合成法<br>1.8.3 乙醇提浓技术<br>1.8.4 新型酶和酵母技术<br>1.8.5 发酵过程强化技术<br>1.8.6 乙醇生产副产物利用<br>1.8.7 利用海藻将C02转化以生产乙醇<br>1.8.8 细菌消耗C0生产乙醇<br>1.8.9 利用西瓜生产乙醇<br><br>第二章 纤维素乙醇<br>2.1 用生物质生产纤维素乙醇的潜力<br>2.2 美国的纤维素乙醇发展现状及前景<br>2.3 加拿大的纤维素乙醇发展现状及前景<br>2.4 欧洲的纤维素乙醇发展现状及前景<br>2.5 中国的纤维素乙醇发展现状及前景<br>2.5.1 发展纤维素乙醇的意义<br>2.5.2 纤维素乙醇技术研发进展<br>2.5.3 纤维素乙醇项目试点<br>2.5.4 纤维素乙醇开发国际合作<br>2.5.u国家科技支撑计划<br>2.6 亚太地区(不含中国)的纤维素乙醇发展现状及前景<br>2.6.1 日本<br>2.6.2 澳大利亚<br>2.6.3 印度<br>2.7 其他国家的纤维素乙醇发展现状及前景<br>2.7.1 巴西<br>2.7.2 乌干达<br>2.8 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与发展趋势<br>2.8.1 降解技术<br>2.8.2 发酵技术<br>2.8.3 精馏和脱水技术<br>2.8.4 纤维素预处理技术及改进<br>2.8.5 热化学转化法<br>2.8.6 组合法工艺技术<br>2.9 纤维素的其他利用途径<br><br>第3章 生物丁醇<br>3.1 丁醇的市场潜力<br>3.2 国外生物丁醇发展现状及前景<br>3.2.1 生产进展<br>3.2.2 技术进展<br>3.3 我国生物丁醇发展现状及前景<br>3.3.1 生产规模<br>3.3.2 技术进展<br><br>第4章 生物柴油<br>4.1 生物柴油的优点、标准和调和性能<br>4.1.1 优点<br>4.1.2 标准<br>4.1.3 调和性能<br>4.2 世界各国生物柴油发展概况<br>4.3 欧洲国家的生物柴油发展现状及前景<br>4.3.1 德国<br>4.3.2 法国<br>4.3.3 英国<br>4.3.4 爱尔兰<br>4.3.5 西班牙<br>4.3.6 芬兰<br>4.3.7 荷兰<br>4.3.8 奥地利<br>4.3.9 意大利<br>4.3.10 瑞典<br>4.3.11 欧洲其他国家<br>4.4 北美国家的生物柴油发展现状及前景<br>4.4.1 美国<br>4.4.2 加拿大<br>4.5 亚太地区(不含中国)的生物柴油发展现状及前景<br>4.5.1 马来西亚<br>4.5.2 印度尼西亚<br>4.5.3 菲律宾<br>4.5.4 新加坡<br>4.5.5 泰国<br>4.5.6 日本<br>4.5.7 印度<br>4.5.8 韩国<br>4.6 拉美国家的生物柴油发展现状及前景<br>4.6.1 巴西<br>4.6.2 阿根廷<br>4.6.3 拉美其他国家<br>4.7 非洲国家的生物柴油发展现状及前景<br>4.7.1 南非<br>4.7.2 冈比亚<br>4.7.3 刚果<br>4.7.4 尼日利亚<br>4.7.5 肯尼亚<br>4.8 中东国家的生物柴油发展现状及前景<br>4.9 中国的生物柴油发展现状及前景<br>4.9.1 生产规模<br>4.9.2 技术进展<br>4.9.3 原料选用<br>4.9.4 多原料工艺的开发<br>4.10 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及发展趋势<br>4.10.1 新反酯化法<br>4.10.2 生物酶合成法<br>4.10.3 新的催化工艺<br>4.10.4 新生产工艺<br>4.10.5 新型催化剂<br>4.10.6 生物柴油稳定剂<br>4.10.7 副产甘油利用的新途径<br>4.11 生物柴油原料来源<br>4.11.1 椰子油及其他植物油<br>4.11.2 海(微)藻<br>4.11.3 麻风树<br>4.11.4 其他原料<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