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医学免疫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079786
  • 作      者:
    刘仿,董群,李会强主编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广泛交叉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极为迅速,并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领域不断取得引人瞩目的新成就。目前,医学免疫学已成为基础医学的重要主干课程。面对日新月异的免疫学新理论、新技术,根据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学的现状,为适应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本科“免疫学”教学的需要,同时考虑到免疫学专业工作者和临床医师的知识更新,特编写《医学免疫学》教科书。
展开
精彩书摘
    1.化学组成<br>    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一般来说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如异种血清蛋白、酶蛋白及细菌毒素等,是强免疫原。纯化多糖或糖蛋白、脂蛋白以及糖脂蛋白等复合物中的糖分子都具有免疫原性。在自然界,许多微生物有富含多糖的荚膜或胞壁,细菌内毒素是脂多糖,以及一些血型抗原也是多糖。核酸分子多无免疫原性,但如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则有免疫原性。<br>    此外,多肽类激素如胰岛素虽为小分子量(6000u)亦具有免疫原性。<br>    2.分子量<br>    凡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其分子量都较大,一般在10ku以上。抗原的分子量越大,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亦有大分子量物质,如明胶分子量可达10ku,但因其为直链氨基酸结构,易在体内降解为低分子物质,所以呈弱免疫原性。可见免疫原性除与分子量有关外,还与其化学结构相关。<br>    3.化学结构的复杂性<br>    在蛋白质分子中,凡含有大量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含有酪氨酸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强;而以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较弱。蛋白质和多糖抗原,凡结构复杂者免疫原性强,反之则较弱。其复杂性是由氨基酸和单糖的类型及数量等决定的。<br>    4.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分子构象是指抗原分子中某些特殊化学基团的三维结构,它决定该抗原分子能否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互相吻合,从而启动免疫应答。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位被淋巴细胞表面相应抗原受体能接触的程度。抗原分子中氨基酸残基所处侧链位置的不同可影响抗原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结合,从而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图3-1)。如图3一l所示,氨基酸残基在侧链的位置不同,其免疫原性也不同;侧链的间距不同,使B细胞抗原受体可接近性不同,故免疫原性也不同。<br>    5.一定的物理性状具有环状结构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比直链分子强;聚合体蛋白质分子较单体蛋白质分子的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较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强。<br>    三、免疫方式<br>    同一物质经不同途径进入机体,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应答的强度各异,由强到弱依次为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仅限于动物)注射>静脉注射。一般而言,抗原物质须经非消化道途径(注射、吸人、混入伤口等)进入机体,并接触淋巴细胞,才能成为良好抗原。经口服给予的蛋白质抗原(如鸡蛋、牛奶等),可在消化道内被降解为氨基酸,从而丧失其免疫原性。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概论<br>第一章 绪论<br>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br>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br><br>第二章 免疫系统<br>第一节 免疫器官和组织<br>第二节 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概述<br>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和再循环<br><br>第三章 抗原<br>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br>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br>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br>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br>第五节 诱导免疫细胞增殖的其他成分<br><br>第二篇 免疫分子<br>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br>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br>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br>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br>第四节 人工制备抗体<br><br>第五章 补体<br>第一节 补体系统概述<br>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途径<br>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调节<br>第四节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特性<br>第五节 补体与疾病<br><br>第六章 细胞因子<br>第一节 细胞因子概述<br>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br>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br>第四节 细胞因子受体<br>第五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br><br>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br>第一节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br>第二节 粘附分子<br>第三节 CD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br><br>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MHC结构及多基因特性<br>第三节 MHC的遗传特点<br>第四节 人类MHC的表达产物——HLA分子<br>第五节 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br>第六节 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br>第七节 HLA与临床医学<br><br>第三篇 免疫细胞<br>第九章 T淋巴细胞<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T细胞的发育<br>第三节 T细胞表面标志<br>第四节 T细胞亚群及功能<br><br>第十章 B淋巴细胞<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B细胞发育<br>第三节 B细胞表面标志<br>第四节 B细胞亚群和功能<br><br>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br>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br>第二节 抗原的处理与提呈<br><br>第四篇 免疫应答<br>第十二章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br>第一节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br>第二节 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br>第三节 T细胞的应答效应<br><br>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br>第三节 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br>第四节 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br><br>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组成及固有免疫应答<br>第一节 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分子<br>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br>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br><br>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免疫耐受的机制<br>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br><br>第十六章 免疫调节<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固有免疫分子的调节<br>第三节 抑制性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br>第四节 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调节<br>第五节 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br>第六节 其他形式的免疫调节<br><br>第五篇 临床免疫<br>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br>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br>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br>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br>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br><br>第十八章 自身免疫病<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AID发病的相关因素<br>第三节 AID的组织损伤机制<br>第四节 AID的治疗原则<br>第五节 AID举例<br><br>第十九章 免疫缺陷病<br>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临床特征<br>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br>第三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br>第四节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br><br>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br>第一节 肿瘤抗原<br>第二节 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br>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br>第四节 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br>第二十一章移植免疫<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br>第三节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br>第四节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的防治原则<br>第五节 移植免疫新进展<br><br>第二十二章 免疫学诊断<br>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br>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测定<br><br>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br>第一节 免疫预防<br>第二节 免疫治疗<br>附录I CD分子的主要特征<br>附录Ⅱ 中英文免疫学词汇对照<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