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包容性改革论: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The new thinking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the new stage of China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39617
  • 作      者:
    常修泽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包容性改革论: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是中国第一部探索“包容性改革”的理论著作。
  是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多年潜心研究,前瞻性地完成的又一力作。
  《包容性改革论: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上见“天光”(世界潮流),下接“地气”(中国实际),中立“人本”,首次提出“包容性改革沦”,为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思维和战略选择。
  全书围绕核心范畴“包容性制度”,系统阐述了包容性改革论的三大要义。
  基本判断: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下排斥性体制。
  经济改革:如何包容市场化和公正化,以避免坠入两端“悬崖”?社会改革:如何包容当今中国三大社会阶层,以实现社会共生?政治改革:如何包容“革命”与“完善”,以求得最大政治公约数?文化改革:如何包容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以建立人类文明共同体?生态体制改革:如何包容“天地”与“人本”,以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书中给出深刻而务实的回答,具有理论创新性和实践可操作性。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信息化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社会进步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实质在于人的自身解放和每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①。自由不是一句口号,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权利的实现、维护与发展。作为“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的“实质的”或“实持的”(substan—tive)自由,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②。中国公民应该具有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是保障和增进自由、推动社会发展的四项重要权利。而信息化则使这四项权利获得了新的实现途径。
  1.对知情权的影响
  政府是大多数信息的直接掌控者,有时又出于自身利益有隐匿信息的倾向,因此知情权最主要的义务主体就是政府。在信息手段落后的时代,政府依托信息管控的优势,可以通过“瞒”来掩盖某些东西,通过“编”来不当得利。比如,不公开因救灾不力而造成的伤亡人数,或是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等。在信息化条件下,公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拓宽,实现知情权更加便利,不透明的“秘密政府”面临巨大挑战。
  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遭遇61年来的最强暴雨,伤亡惨重。老百姓的第一要求就是知情——雨到底有多少大?到底死了多少人?为什么气象部门早就预警,而市政府却不广泛警示防范?为什么不通过短信、微博等信息化方式告知于民众?为什么不对易淹路段提前采取措施?为什么不封闭被淹的高速路,而是仍然收费,让车辆进入?
  2012年10月,河北省多地出现征收“过头税”现象。某乡税务所的负责人称,中日要在钓鱼岛开战,要求企业提前交税以支援国家。这已经成为一则笑话,但笑过之后,应该看到信息化对知情权的影响。还有很多封闭管理下的怪现象,如过去经常发生的各种名目的摊派,以及拿着废止文件征税收费等现象。如果老百姓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只能被动接受政府自上而下、由内及外的信息传播方式,类似的现象可能并不少见,但却不能被广泛传播和监督。
  2.对表达权的影响
  在依托信息化手段扩大知情权的同时,表达权的实现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数以十亿计的互联网网民和手机用户、数以亿计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和微博用户说明,信息化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总论篇
第一章 绪论:包容性改革论的提出及核心观点
本章导言
第一节 包容性改革论的提出:思想来源与现实考虑
一、思想来源:“中”、“马”、“西”三方面的来源
二、现实考虑:中国改革、两岸整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包容性改革论的要义:包容性思想、包容性制度、包容性运作
第二节 包容性制度:围绕此核心范畴的主要观点释要
一、总论篇的核心观点
二、分论篇的核心观点
三、运作篇的核心观点
第三节 包容性运作: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方略
一、瞄准目标,把握动态均衡
二、突出重点,寻求实质突破
三、尊重首创,包容创新性“异类”
四、突破藩篱,该“砍手”时“砍手”
第四节 本书的理论框架、结构安排与缺憾
一、本书的理论框架与结构安排
二、本书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进入全方位改革新阶段:战略背景
第三章 理论来源:人本体制论、广义产权论、第三波转型论
第四章 新阶段包容性改革的总体战略

第二篇 分论篇
第五章 经济改革:寻求公正的深度市场化经济体制
第六章 社会改革:寻求多元阶层社会共生的社会体制
第七章 政治改革:寻求最大政治公约数的政治体制
第八章 文化改革:寻求多元文明交融的文化体制
第九章 生态体制改革:寻求以天地人产权为基础的环资体制

第三篇 运作篇
第十章 包容性改革的运作:大均衡改革方略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与本书相关论文、著作索引(部分)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