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森林规划理论与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069307
  • 作      者:
    温全平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从规划方法论和规划实践两方面,对城市森林规划领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构建、论证。该研究工作不仅属于城市森林规划领域的开拓性探索,而且对于已经开展了数十年的中国城镇绿地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也是一项重要的扩展和补充。
展开
内容介绍
    《城市森林规划理论与方法》立足实践,将规划方法论与城市森林建设相结合,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对城市森林规划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其内容包括城市森林规划的背景、本体论、规划的维度、规划的过程、规划的方法、实证研究等,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城市森林规划理论与方法》可以为城市森林规划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乡绿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是一本兼具开创性、理论性与实践指导性的著作。<br>    《城市森林规划理论与方法》可供从事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林业、城乡绿化建设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规划设计师、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引进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过程中,缺少理论的本土化,前提虚假,脱离国情的现象广泛存在。城市规划理论具有显著的时空限制性特点,理论的泛化将抹杀城市的个性,成为束缚城市发展的桎梏。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理论与方法的脱节。信息社会条件下,国内外规划思想交流日益频繁,在规划理念方面,中国完全可以和国际接轨,但是在将理论转化成实践中适宜于各个地区具体情况,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方面,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往往是先进的理念却在运用落后的方法在实施,最终导致理想的目标无法付诸实践(段进,2005)。<br>    (5)针对具体内容需要在规划理论与方法上重点突破。一是需要加强区域尺度的空间规划研究,特别是保护和控制好区域中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地段,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为此,城市规划需要改变惯常的立足城市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要建立城乡共存互补、城际合作的观念。二是需要加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以应对中国城市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的现实国情。为此,城市规划需要改变见缝插绿、一切围绕建设用地的工作方法,在一些地段要有自然优先的观念。三是需要加强塑造城市特色方面的研究。为此,城市规划需要加强规划控制和引导,一方面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特色景观,另一方面,鼓励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形态创新,杜绝不加思考的随意克隆。四是需要加强以人为本的研究。为此,城市规划不仅需要应对市场经济效率优先的游戏规则,还应该从社会公正、公平的角度,关注弱势群体和普通人群,关注各类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改善,为公众利益代言,发挥协调各类利益群体的作用。<br>    2005年12月建设部新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于以上提到的城市规划发展方向已有部分的规定或引导,如:在组织方式上,由单一政府部门组织转变为“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在重点内容上,从突出增长速度向控制合理环境容量、确定科学建设标准转变,从侧重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向对各类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制转变,规定了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①;在规划范围上,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城乡统筹转变;在方法上,也注重了从城市规划技术属性向公共政策属性转变,强调“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200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出台,将城乡规划分成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五种类型,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通过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但是,如何在实践中全面落实这些要求,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也绝非城市规划一个专业的力量所能为,或者说在解决某些问题上,还有赖于相关专业的介入。其中,许多问题如涉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问题,公众利益维护的问题等,又与风景园林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
目录
总序<br>序<br>前言<br>1  绪论<br>1.1  研究背景<br>1.1.1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的范式演变<br>1.1.2  城市森林的兴起与发展<br>1.1.3  城市森林规划发展概况<br>1.1.4  对城市规划的反思<br>1.1.5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反思<br>1.2  研究目的和意义<br>1.2.1  满足城市森林规划工作需求<br>1.2.2  弥补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的不足<br>1.2.3  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br>1.3  研究方法<br>1.3.1  实证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br>1.3.2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br>1.3.3  系统研究方法<br>1.3.4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br>1.4  研究内容<br><br>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br>2.1  城市森林规划实践<br>2.1.1  欧美城市森林规划案例评述<br>2.1.2  中国城市森林规划案例评述<br>2.2  城市森林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br>2.2.1  实质性规划理论<br>2.2.2  程序性规划理论<br>2.3  城市森林规划相关实践及研究<br>2.3.1  开敞空间体系——百年回响的声音<br>2.3.2  生态网络——寻求自然保护的新途径<br>2.3.3  绿道建设——平衡人与自然的世纪探索<br>2.3.4  精明增长与精明保护——一种新的思维模式<br>2.3.5  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br>2.4  研究结论<br><br>3  城市森林规划本体论<br>3.1  概念诠释<br>3.1.1  城市森林的定义<br>3.1.2  城市森林的特点<br>3.1.3  城市森林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br>3.1.4  对规划的认识<br>3.1.5  城市森林规划的定义<br>3.1.6  城市森林规划的实证性与规范性<br>3.2  城市森林规划中的城市森林分类<br>3.2.1  现有城市森林分类方法述评<br>3.2.2  现有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br>3.2.3  分类总体思路及原则<br>3.2.4  城市森林分类“二分法”分类方法<br>3.3  城市森林规划的类型和内容<br>3.3.1  两种规划方法<br>3.3.2  城市森林规划的类型<br>3.3.3  城市森林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br>3.3.4  城市森林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br>3.3.5  城市森林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br>3.4  相关规划、学科及理论基础<br>3.4.1  城市森林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br>3.4.2  城市森林规划相关学科及理论<br>3.5  本章小结<br><br>4  城市森林规划的维度<br>4.1  城市森林生态位势论<br>4.1.1  生态位理论<br>4.1.2  城市森林生态位<br>4.1.3  城市生态场势<br>4.1.4  城市森林生态位与城市生态场势的作用机制<br>4.2  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城市森林规划的维度<br>4.2.1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br>4.2.2  城市森林规划的维度<br>4.3  城市森林规划的环境生态维度<br>4.3.1  环境生态维度的涵义<br>4.3.2  城市森林的环境生态功能<br>4.3.3  基于环境生态维度的城市森林结构<br>4.3.4  城市森林景观格局优化<br>4.4  城市森林规划的视觉景观维度<br>4.4.1  审美的哲学基础与视觉景观评价<br>4.4.2  中国城市森林视觉景观现状<br>4.4.3  城市森林宏观视觉景观<br>4.4.4  城市森林中观视觉景观<br>4.4.5  城市森林微观视觉景观<br>4.4.6  城市森林视觉景观规划<br>4.5  城市森林规划的游憩活动维度<br>4.5.1  对城市森林游憩活动的认识<br>4.5.2  影响城市森林游憩活动的因素<br>4.5.3  城市森林游憩空间单元与结构<br>4.5.4  城市森林游憩功能的深度开发<br>4.5.5  城市森林游憩规划<br>4.5.6  阿克苏城市森林游憩网络规划<br>4.6  城市森林规划的经济维度<br>4.6.1  城市森林规划经济维度研究的必要性<br>4.6.2  基于经济维度的城市森林的特性<br>4.6.3  城市森林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br>4.6.4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森林建设的影响<br>4.6.5  城市森林建设的成本收益分析<br>4.6.6  城市森林经济价值的实现<br>4.6.7  城市森林建设的投融资模式<br>4.7  本章小结<br><br>5城市森林规划的过程<br>5.1  生态规划思想与规划过程的演变<br>5.1.1  1960年代之前的生态规划思想<br>5.1.2  对1960年代纯粹理性规划思想的批驳<br>5.1.3  理性规划思想的再发展<br>5.2  城市森林规划的作用力及其表现<br>5.2.1  城市森林规划中的三种力量<br>5.2.2  三种力量在城市森林规划中的作用<br>5.3  城市森林规划的阶段<br>5.3.1  现状调查与分析<br>5.3.2  确定规划目标<br>5.3.3  制定规划方案<br>5.3.4  方案评价与选择<br>5.3.5  实施规划<br>5.3.6  规划实施、管理与监督<br>5.3.7  规划反馈<br>5.4  城市森林规划的过程组织<br>5.4.1  理性过程规划及改进<br>5.4.2  城市森林规划双循环结构过程<br>5.5  本章小结<br><br>6  城市森林规划的方法<br>6.1  遥感和GIs技术在城市森林规划中的应用<br>6.1.1  GIS的描述功能<br>6.1.2  GIS的预测和分析功能<br>6.1.3  三维GIS的应用<br>6.1.4  GIs应用的关键问题<br>6.2  城市森林规划多种适宜性评价方法<br>6.2.1  多种适宜性评价的概念<br>6.2.2  评价目标<br>6.2.3  理论依据<br>6.2.4  评价指标体系<br>6.2.5  评价技术路线<br>6.3  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方法<br>6.3.1  面向游憩活动维度的系统层次规划方法<br>6.3.2  面向视觉景观维度的形态规划方法<br>6.3.3  面向环境生态维度的生态规划方法<br>6.3.4  面向经济维度的控制指标规划方法<br>6.4  城市森林规划中的植被规划方法<br>6.4.1  植被规划的两种倾向<br>6.4.2  影响植被规划的因素<br>6.4.3  城市森林总体规划中的植被规划方法<br>6.4.4  城市森林详细规划中的植被规划方法<br>6.5  城市森林规划中的公众参与<br>6.5.1  城市森林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概念<br>6.5.2  城市森林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br>6.5.3  城市森林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层次<br>6.5.4  城市森林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技术<br>6.6  城市森林规划的指标体系<br>6.6.1  建立城市森林规划指标体系的必要性<br>6.6.2  城市森林规划指标的现状<br>6.6.3  构建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br>6.6.4  城市森林规划指标体系的构成<br>6.7  城市森林规划的评价<br>6.7.1  城市森林规划评价概述<br>6.7.2  城市森林规划评价的类型<br>6.7.3  城市森林规划评价的方法<br>6.8  本章小结<br><br>7  城市森林规划实证研究<br>7.1  上海绿化系统规划分析及优化策略<br>7.1.1  研究概况<br>7.1.2  比较分析结论<br>7.1.3  上海城乡-体化绿化系统规划优化策略探讨<br>7.2  新疆阿克苏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解析<br>7.2.1  项目概况<br>7.2.2  阿克苏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br>7.2.3  阿克苏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内容分析<br>7.2.4  阿克苏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成果<br>7.2.5  阿克苏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br>7.3  无锡城市森林规划多种适宜性评价<br>7.3.1  研究概况<br>7.3.2  环境生态维度适宜性评价过程<br>7.3.3  环境生态维度适宜性评价结果<br>7.3.4  无锡城市森林规划多种适宜性评价总结<br>7.4  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植被规划<br>7.4.1  项目概况<br>7.4.2  城郊生态敏感区及其特点<br>7.4.3  现状分析<br>7.4.4  规划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br>7.4.5  规划内容<br>7.4.6  植被规划成果<br>7.5  上海市宝山区生态专项建设管理示范基地规划<br>7.5.1  项目概况<br>7.5.2  规划内容简介<br>7.5.3  规划成果与总结<br>7.6  本章小结<br><br>8  结论与展望<br>8.1  本书核心研究内容<br>8.2  研究结论<br>8.3  创新点<br>8.4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br>参考文献<br>附录A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br>附录B  城市森林规划基础资料调查清单<br>附录C  第三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长沙宣言<br>附录D  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成都宣言<br>附录E  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广州宣言<br>图一表一附录来源说明<br>专业术语中英对照<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