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技术是中国劳动人民和医药学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治病保健的有效方法。针灸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病治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经络学、腧穴学、针法灸法学和针灸治疗学等部分。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和灸法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刺法也称针治法,是运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属制成的、形体细长而尖的针刺人人体的某一固定的部位(穴位),使其接受针刺后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从而治疗疾病。灸法是将艾绒揉成小团或长条状,点燃后放在(或靠近)人体体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热熨或熏,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治法和灸法,其治疗方法虽不相同,但都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通过作用于腧穴,调整脏腑经络气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临床上二者常配合使用,故合称“针灸”。针灸的治疗原则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根据针灸的特殊作用而确立的,针灸治病强调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的虚实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会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甚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处,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这就是最早的砭针。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的不锈钢针。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针灸治疗的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