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治法20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536156
  • 作      者:
    田丙坤,王建勋册主编
  • 出 版 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登本,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黄帝内经》研究专家,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三十多年,主编教材、论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先后多次获国家及省级奖项等。<br>    孙理军,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二十多年,出版著作17部、教材16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9项,先后多次获国家及省级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黄帝内经》尊崇的“上工”有两个标准:一是“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最高标准,二是“上工救其萌芽”,癒病“十全九”的优秀医生标准。能够对疾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使病邪尽可能少地对人体造成伤害,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达到“上工”这一最高境界,决非易事。要想达到“救其萌芽”之“上工”的水准,而不致于成为“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的“下工”,就必须精读医书,娴熟医技。<br>    本套系列丛书之所以名曰“上工书房”,就是本着《黄帝内经》对“上工”两种评价,希望每一位热爱中医的读者能够通过本套丛书了解上工之医术,掌握健康养生之法,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成为一名自身和家人“未病”先防、有病能治的“上工”。这也是本套丛书策划和编纂的荆棘目和和用意。
展开
精彩书评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br>    ——唐·孙思邈<br>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br>    ——《素问·四气调神论》
展开
精彩书摘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丰富的治法理论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均为中医学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至汉末,医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治法和方证融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其后,随着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总结,使治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适应各种病证的治疗需要。<br>    中医学的治法内容,根据其抽象程度高低及其在临床中的地位、作用,可以归纳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治疗一切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如扶正祛邪、治病求本、标本缓急、调整阴阳、调整脏腑、三因制宜等,这在后一讲将论述。第二层次,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中医治法20讲》后面讨论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常用治法即属这一层次。第三层次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即具体治法,各论中每一具体方剂的“功效”项目即体现了该方的具体治法。在临床运用中,只有精确地把握具体治法,才能保证具体病证治疗中有较强的针对性。第四层次,是在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的指导下,针对病症所确立的直接指导方剂的具体治法,体现为“方即是法,法即是方”,一方体现一法。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1讲治法源流<br><br>第2讲治法概述<br><br>第3讲治之大则<br><br>第4讲汗法<br>一、辛温解表法<br>二、解表化饮法<br>三、发汗祛湿法<br>四、辛凉清解法<br>五、解表清里法<br>六、解表祛暑法<br>七、解肌透疹法<br>八、益气解表法<br>九、温阳解表法<br>十、养血解表法<br>十一、滋阴解表法<br>十二、发汗消肿法<br>十三、解表通里法<br>十四、逆流挽舟法<br><br>第5讲吐法<br><br>第6讲下法<br>一、寒下法<br>二、温下法<br>三、润下法<br>四、攻下逐水法<br>五、益气通便法<br>六、增液通便法<br>七、温润通便法<br>八、补气养血攻下法<br>九、泻下逐瘀法<br>十、通腑化痰法<br><br>第7讲和法<br>一、和解少阳法<br>二、宣达膜原法<br>三、调和胆胃法<br>四、调和肝脾法<br>五、调和肝胃法<br>六、调和胃肠法<br><br>第8讲温法<br>一、回阳救逆法<br>二、温阳益气法<br>三、温经散寒法<br>四、温中止痛法<br>五、甘温除热法<br>六、温阳利水法<br>七、温阳活血法<br>八、和阳通滞法<br><br>第9讲清法<br>一、清气泄热法<br>二、透热转气法<br>三、清热凉血法<br>四、气血两清法<br>五、泻火解毒法<br>六、清热化湿法<br>七、清热止血法<br>八、清热除蒸法<br>九、清宣肺热法<br>十、清肺润燥法<br>十一、清心导赤法<br>十二、清肝泻火法<br>十三、清热利胆法<br>十四、清胃泻火法<br>十五、清肠治痢法<br><br>第10讲消法<br>一、消食导滞法<br>二、消散疮痈法<br>三、消积化瘀法<br>四、消肿止痛法<br>五、消补并用法<br><br>第11讲理气法<br>一、宽胸理气法<br>二、行气解郁法<br>三、疏肝理气法<br>四、降逆平喘法<br>五、和胃降逆法<br><br>第12讲理血法<br>一、活血祛瘀法<br>二、止血法<br><br>第13讲祛湿法<br>一、疏表祛湿法<br>二、燥湿化浊法<br>三、清热利湿法<br>四、淡渗利湿法<br>五、健脾化湿法<br>六、芳香化湿法<br>七、宣畅三焦法<br>八、滋阴利水法<br>九、活血利水法<br><br>第14讲祛痰法<br>一、燥湿化痰法<br>二、清热化痰法<br>三、温阳化痰法<br>四、软坚化痰法<br>五、祛风涤痰法<br>六、滋阴化痰法<br><br>第15讲安神法<br>一、养心安神法<br>二、温阳安神法<br>三、解郁安神法<br>四、活血安神法<br>五、重镇安神法<br><br>第16讲开窍醒神法<br>一、清热开窍法<br>二、温通开窍法<br>三、涤痰开窍法<br>四、通腑开窍法<br><br>第17讲固涩法<br>一、敛肺止咳法<br>二、固表止汗法<br>三、涩肠止泻法<br>四、固肾涩精法<br>五、固肾缩尿法<br>六、固崩止带法<br><br>第18讲补法<br>一、补气法<br>二、补血法<br>三、补阴法<br>四、补阳法<br>五、气血双补法<br>六、阴阳并补法<br>七、平肝潜阳法<br>八、气血阴阳俱补法<br><br>第19讲怪病从痰论治<br><br>第20讲久病从瘀论治<br>方剂索引<br>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