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初期可分有头、无头两种,有头的毛囊疖,无头的汗腺疖;有的处理不当形成“蝼蛄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为多发作疖。发生在夏秋之间称热疖,发生在其他季节称疖。好发于面部。小儿同产妇患病率高。临床表现为初起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渐剧,自行溃破,流出黄白色脓液,肿痛随之渐减,炎症便逐渐消失而愈。本病多由抵抗力低、个人卫生不注意、局部皮肤擦破等情况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颈、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沟、会阴部和小腿,症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遍体散布,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局部潮红胀痛,伴有寒热头痛、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等全身症状,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或糖尿病患者,产妇亦常见。
中医认为,本病由体质衰弱,皮毛不固,外感风邪,内郁湿火,蕴阻皮肤所致。或因夏秋季节,气候炎热,强光下曝晒,受暑湿热毒引起。
(一)针灸疗法
1.取穴:神道、身柱穴、合谷、外关、足三里、肩井穴、委中穴。
操作手法:先用巨针疗法,息者取端坐位,两肩下垂,头尽量前倾,取神道、身柱穴,针尖向下,与皮肤成30~40度角,快速刺入皮肤,顺脊柱向下沿皮下横刺1。5~2寸。再用透灭凉刺法,取合谷、外关、足三里、肩井穴,令患者吸气,将针尖迎着经脉来的方向直刺,随其吸气进针于地部,逆时针方向迅速捻转,使其产生酸麻或触电样感觉,然后令患者鼻吸气,将针提到人部,再逆时针方向捻转6次,再提针到天部,反复操作2~3次,留针1小时,摇大针孔出针。最后用三棱针在委中穴点刺放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