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伤寒论临床运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75721
  • 作      者:
    蔡文就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伤寒论临床运用》作为“重读中医经典丛书”中《伤寒论》的中级篇,主要选取《伤寒论》中有方药原文进行点读,后附历代医家及编者医案加以评述,使读者对原文充分理解,又能对有关方药的临床应用有所体会,从而熟读、精读并牢记原文。《伤寒论临床运用》在对相关原文的解读基础上,分析典型医案的过程中,注重使读者体会到“守”与“变”在临床中的应用之妙,以期读者能够熟读仲景之书而有所变通。《伤寒论临床运用》编写之目的,实为临床应用,对于那些议论纷纷又对临床益处不多之言一概不纳,对在经方应用方面有独到见解之近现代伤寒家之论则适当摘录,以使读者亲身感受他们应用经方的思路与见解。<br>    《伤寒论临床运用》可供临床中医主治医师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伤寒论》究竟是怎样一部书?我们都知道此书系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原著名为《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乃致后世有医家认为《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病之专书,而《金匮要略》为治疗内伤杂病之专书。一般认为伤寒可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解释,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素问·热论》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伤寒论·伤寒例》云:“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又云:“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而日人中西维忠氏对《伤寒论》一书的命名进行了文字方面的推敲。在他编著的《伤寒论研究》中曾说“伤寒也者,为邪所伤害也,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故寒也者,邪之名也。”维忠氏说“寒”字的古义是“邪”的意思。《孟子·告子篇》中有“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之语。这里的“寒”,即邪恶不正、奸佞小人的意思。由此可见《伤寒论》实为“伤邪论”,凡病皆因邪而生,何谓《伤寒论》只治外感不治杂病?任应秋在其所著的《伤寒论证治类诠》中说:“伤寒论就是疾病总论,是泛指一切疾病辨证施治的总则或者叫大纲。正因为它是总则或大纲,所以不管什么病都要用伤寒论的道理来衡量。”<br>    其实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重复条文及方剂甚多,可知伤寒方可治杂病。仲景自序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乃言此书虽因“伤寒”而成,但并非但治外感,虽然不能尽愈诸病,但至少可以见病知源。可见此书之论乃是示世人以规矩,以此规矩施于临床,即可见病知源,此规矩便是后世医家所总结的“六经辨证”方法及“辨证论治”原则。可见《伤寒论》是一部通过论述“伤寒”病的治疗规律确立诸病治疗准绳之专著。<br>    ……
展开
目录
总前言<br>前言<br>张仲景原序<br>第一章 绪论<br>第一节 《伤寒论》其书<br>第二节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br>第三节 《伤寒论》的治则治法<br>第四节 《伤寒论》的组方用药<br>第五节 伤寒方临床应用思路<br><br>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br>第一节 太阳病总论<br>一、太阳病提纲<br>二、太阳病分类<br>三、辨病发于阴发于阳<br>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br>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证治<br>一、太阳中风表虚证<br>二、太阳伤寒表实证<br>三、太阳表郁轻证证治<br>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证治<br>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br>二、热证证治<br>三、虚证证治<br>四、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br>五、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br>六、太阳病蓄血证<br>七、结胸证<br>八、痞证<br><br>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br>第一节 阳明病总论<br>一、阳明病提纲<br>二、阳明病病因病机<br>三、阳明病脉证<br>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br>一、阳明病热证<br>二、阳明病实证<br>三、阳明病寒证<br>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br>一、湿热发黄证<br>二、血热证<br><br>第四章 少阳病辨证论治<br>第一节 少阳病总论<br>一、少阳病提纲<br>二、少阳病治禁<br>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br>一、小柴胡汤证<br>二、小柴胡汤禁例<br>第三节 小柴胡汤兼变证<br>一、柴胡桂枝汤证<br>二、大柴胡汤证<br>三、柴胡加芒硝汤证<br>四、柴胡桂枝干姜汤证<br>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br><br>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br>第一节 太阴病提纲<br>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br>一、太阴脏寒证辨治特点<br>二、理中丸证<br>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br>一、太阴兼表证<br>二、太阴腹痛证<br><br>第六章 少阴病辨证论治<br>第一节 少阴病总论<br>一、少阴病提纲<br>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br>三、少阴病治禁<br>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br>一、少阴寒化证<br>二、少阴热化证<br>第三节 少阴病疑似证(四逆散证)<br><br>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br>第一节 厥阴病提纲<br>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br>一、厥阴寒热错杂证<br>二、厥阴病寒证<br>三、厥阴病热证(白头翁汤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