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体特效穴位使用手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79279
  • 作      者:
    张永臣,贾红玲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人体特效穴位使用手册(第2版)》介绍了穴位的基本知识、常用针灸和推拿操作方法、190个常用特效穴位和110种常见疾病的治疗处方。对于190个穴位,介绍了这些穴位的经脉归属、取法、主治、临床配穴、操作使用方法。另外,《人体特效穴位使用手册(第2版)》附录中介绍了耳针疗法和手足部反射区疗法。《人体特效穴位使用手册(第2版)》之特点是语言简洁、层次分明、编排形式新颖、图文并茂、真人照片展示,《人体特效穴位使用手册(第2版)》之目的是切合实用,使读者能够准确找到穴位,并使用好操作方法,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在生活中做好预防、保健。
    《人体特效穴位使用手册(第2版)》适应于针灸医师、中医爱好者、家庭自疗者、普通大众等参考使用。
展开
精彩书评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标幽赋》
    经络不可不知,孔穴不可不识。不知经络无以知气血往来;不知孔穴无以知邪气所在。知而用,用而得,病乃可安。
    ——《针灸问对》
    望闻问切,得推明病之原;补泻迎随。揭示用针之要……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
    ——《通玄指要赋》
展开
精彩书摘
    通调营卫输注气血
    穴位的基本生理功能是通调营卫、输注气血。人体脏腑以及皮肉筋骨等之所以能维持正常功能,全赖气血滋养濡润;而气血的营养功能又是依赖经络、穴位得以实现的。经络运行气血而分布于全身,营卫是经脉内外的精微物质,营行脉内,卫行脉外。《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灵枢·平人绝谷篇》云:“神者,水谷之精气”,神气自然包括营气和卫气,古人从气的角度阐述穴位的特性,将穴位称为气穴,这也说明穴位是营卫之气出入聚集的地方。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四肢关节,穴位通过经络内连脏腑,脏腑有病亦通过经络反应于穴位。所以,在病理状态下,穴位可以起到反应病候的作用。这种联系可以表述为以下的公式:脏腑病变→经络→穴位(或反应点)。如胃肠病变时常在足三里、阑尾、上巨虚、下巨虚等穴位出现压痛点;心脏病变时常在厥阴俞、心俞等穴位出现明显压痛点。故临床上常通过按压穴位的方法,感觉穴位的变化(如压痛、过敏、肿胀、硬结、松软、寒热等),察看穴位皮肤的变化(色泽、瘀点、丘疹、脱屑、肌肉的突起或凹陷等),或者借助仪器检测耳穴导电量等,来协助疾病的诊断。平衡阴阳  防治疾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我们通过针刺、灸法、推拿、按摩等方法来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以使得人体阴阳趋于平衡,脏腑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可以用如下的公式表述:施治穴位→调整经络→调理脏腑功能。
展开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章 穴位
你知道穴位吗/2
什么是穴位/2
人体穴位究竟有多少/2
穴位有什么作用/3
穴位的治疗作用/4
从经络走向(分经主治)论/4
从身体结构(分部主治)论/12
如何取穴定位/13
体表标志法/13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19
骨度分寸定位法,15简便取穴法/19

第二章 常用的治疗手法
毫针刺法/22
进针法/22
针刺角度、方向及深度/24
行针与得气/25
常用的单式针刺补泻手法/27
留针与出针/28
(附:三棱针刺法)
灸法/30
艾炷灸/30
艾条(卷)灸/33
温针灸/34
灯火灸/34
温灸器灸/35
拔罐法/35
操作方法/37
实际应用/37
常用推拿按摩手法/39
起罐法/39
一指禅推法/40
推法/40
拿法/41
按法/41
揉法/41
擦法/42
攘法/43
弹拨法/43
捏法/44
搓法/44
抹法/45
簿法|45
抖法/45
点法/46
捻法/46
拍法/46
摇法/47
拔伸法/48
分筋、理筋手法/49
药物贴敷法(穴位贴敷疗法)/49
贴敷选穴/50
调和剂的选择/50
方药的选择/50
常用的单味中药贴敷/51
贴敷后的固定与贴敷时间/52
适应范围/52
注意事项和操作禁忌/53

第三章 常用的特效穴位
头面颈项部/56
百会|S6
头维/56
角孙/57
瞳子髎/57
鱼腰/58
丝竹空/58
印堂/58
太阳/59
阳白/59
攒竹/59
素醪/60
四白/60
迎香/61
水沟/61
地仓/62
承浆/62
夹承浆/62
颧髎/62
翳风/63
颊车/63
风池/63
天柱/64
人迎/65
扶突/65
上肢部/66
肩髃/66
臂臑/66
曲池/67
手三里/67
温溜/68
偏历/68
阳溪/68
合谷/69
商阳/69
肩醪/70
夭井/70
支沟/70
外关/71
阳池/71
中渚/72
关冲/72
肩前/72
肩贞/73
小海/73
养老/73
后溪/74
少泽/75
尺泽/75
孔最/76
列缺/76
太渊/77
鱼际/77
少商/77
曲泽/78
郄门/79
间使/79
内关/79
大陵/80
劳宫/80
中冲/81
少海/81
通里/81
神门/82
少冲/82
二白/83
腰痛点(威灵、精灵)/83
外劳宫(落枕穴)/84
八邪/84
四缝/84
十宣/85
胸腹部/85
天突/85
膻中/86
中府/86
乳根/86
中脘/87
神阙/87
气海/88
关元/88
中极/89
肓俞/90
大赫/90
梁门/90
天枢/91
水道/91
归来/92
大横/92
期门/93
日月/93
章门/93
京门/94
胃上/94
三角灸/94
利尿穴/94
提托穴/95
子宫穴/95
背腰骶部/95
大椎/95
陶道/96
定喘/96
肩井/97
天宗/97
秉风/97
曲垣/98
风门/98
肺俞f98
厥阴俞/99
心俞/99
膈俞/100
胃脘下俞(胰俞)/100
肝俞/100
胆俞/101
脾俞/101
胃俞/102
三焦俞/103
肾俞/103
大肠俞/104
小肠俞/104
膀胱俞/105
次髎/105
膏肓俞/106
志室/106
秩边/107
夹脊穴/107
命门/108
长强/108
痞根/109
精宫/109
腰眼/109
督骶/109
下肢部/110
髀关/110
伏兔/110
阴市/111
粱丘/111
犊鼻/111
足三里/112
阑尾/113
上巨虚/113
条口/113
丰隆/114
下巨虚/114
解溪/115
内庭/115
厉兑/115
环跳/116
风市/116
阳陵泉/117
胆囊/118
光明/118
悬钟/118
丘墟/119
足临泣/119
侠溪/120
足窍阴/120
承扶/120
殷门/121
委阳/121
委中/122
承山/122
飞扬/123
跗阳/123
昆仑/124
仆参/124
申脉/125
束骨/125
至阴/125
血海/126
百虫窝/126
鹤顶/127
内膝眼/127
阴陵泉/127
地机/128
三阴交/128
商丘/129
公孙|130
太白/130
隐白/131
曲泉/131
中都/132
蠡沟/132
中封/132
太冲/133
行间/134
大敦/134
阴谷/134
复溜/135
照海/136
太溪/136
然谷/137
涌泉/137
八风/138
独阴/138
气端/138

第四章 常见病的治疗取穴
内科病证/142
感冒/142
咳嗽/143
哮喘/144
胃痛/146
胃下垂/148
呕吐/149
呃逆/150
泄泻152
便秘/154
脱肛/156
胁痛/157
中风/159
头痛/163
眩晕/165
高血压病/167
贫血/169
心悸/170
嗜睡/171
失眠/172
自汗、盗汗/173
痴呆症/175
癔病/177
痫证/178
颤证/180
痹证/180
痿证/184
水肿/186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