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平衡针灸技术作用原理
平衡针灸技术的作用原理,主要通过针刺外周神经上的神经干、神经支特定靶穴,给予患者一种良性刺激信息,这种良性信息即不针对病原体,也不直接针对病人的病变部位,而是针对大脑负责该脏器该部位病变的中枢靶位,通过中枢靶位的应激性调整,使失调紊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再通过大脑中枢的整合效应,调动体内贮存的能量物质——中枢递质,按照生命基因程序进行应急性再分配再调整,提高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镇痛效应,增强机体炎症吸收功能,使原来失调的功能状态和紊乱物质代谢的程序,恢复到一个崭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的形成是利用针灸外因刺激手段激发恢复病人机体内新的平衡来实现的。
实质上平衡针灸的作用原理是通过针刺来激发、调整和完善病人的平衡调控系统,对其出现的病理状态进行自我干预,达到自我修复平衡之目的。可以讲,平衡针灸的作用原理是在大脑高级中枢的参与下完成的自我修复过程。
一、提高机体的镇痛效应
疼痛是人类疾病症状中最为痛苦的一种。痛觉是大脑接受机体内外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也是机体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一种较强的心理与生理构成的复合感应。针刺镇痛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神经到中枢神经,从中枢调控到病变部位修复,从失衡到复衡,产生的相互抑制、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具体讲,疼痛是刺激机体感受器产生的酸麻胀痛感信号,其通过中枢神经传人通路的传导系统进行信息传递,进入大脑皮层的意识思维领域。除大脑皮层外,丘脑、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边缘系统、顶叶皮质、额叶皮质等都能接收参与疼痛传递与中枢介质的释放功能。
人体内客观存在一个能量源,由于中枢司令部管理程序出现了问题,对镇痛物质的释放程序失控,体内镇痛物质释放障碍,导致疼痛。
平衡针灸的作用原理是一个由大脑皮层、尾核、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背角等多渠道、多水平、多层次的中枢神经调控的综合过程。通过现代基础研究证实,神经高级调控中枢当接收医生给予的指令性信息后立即调动体内所管辖的各级中枢系统的功能,释放大量的镇痛介质参与镇痛效应。由内源性的镇痛物质代替外源性的镇痛物质,由内源性吗啡代替外源性吗啡。
(一)乙酰胆碱在针刺镇痛中的镇痛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主要存在于植物神经的节前纤维、交感神经节、脊髓前根、运动神经等。针刺后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来激活5-羟色胺(5-HT)神经元而产生镇痛效应。
(二)5-羟色胺在针刺镇痛中的镇痛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主要存在于丘脑内侧核、下丘脑、脑干、嗅脑和新纹状体等部位,尤其是在下丘脑、脑干和松果体更为集中。更多资料证实,5-羟色胺在针刺镇痛中具有关键作用,针刺可提高中枢5-羟色胺转换率。
(三)肾上腺素在针刺镇痛中的镇痛作用
中枢中的肾上腺素、正肾上腺素神经元胞体集中于延脑和桥脑,由此发出上行和下行纤维。下行纤维大部分交叉到对侧,终止于脊髓胶状体、侧角和背角。上行纤维到达同侧前脑,纤维分背腹两束,支配中脑、间脑、端脑边缘系统和桥脑等。背束上行到达全脑,特别是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皮层等处,也支配杏仁核及丘脑下部前区。针刺可以促进正肾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吗啡镇痛作用增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