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旧石器时代(距今至少一万年以前),那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使用砭石治病了。《山海经·东山经》说:“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宋·罗泌《路史》载原始社会酋长太吴伏羲氏“尝草制砭,以治民疾”。
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书中,常有砭石的记载。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中就有“美疢不如恶石”的记载。汉·服虔注曰:“石,砭石也”。
砭石疗法在历史上曾被错误理解成石针
直到西汉年间还有不少关于砭石及其使用的记载,可是到了东汉以后,史书、医籍中却罕有砭石疗法的记载了。当时的医家、学者对砭石的认识已经变得很狭隘,对其解释亦充满了推断与臆猜成分,其中持砭石即石针观点的学者为绝大多数。
砭石即石针的相关论述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记载:“砭,以石刺病也”。南北朝·全元起曰:“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又有唐代·王冰注曰:“古者以砭石为针,故不举九针,但言砭石尔”。唐代·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云:“医经者……用度箴石汤火所施”。又言:“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
以上将砭石解释为石针的观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们认为砭石即石针,其后被金属针代替后就不复存在了,这种“其术(砭石)已绝矣”的观点一直影响到近代,如民国中医名家谢利恒先生编撰近代中医药辞书《中国医学大辞典》将砭石解释为“石锋之可代针刺者”。199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针灸大辞典》将砭石解释为“用以砭刺患部治疗各种疼痛和排脓、放血等”的工具。
尽管此类言论颇多,甚至在中医学术界一度也占有主导地位,但当今关于砭石治疗的功效、用法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重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