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腹部进行诊断,即腹诊法,在我国,也是古已有之,它是根据腹部与脏腑之间特殊的关系来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中医学认为,神阙系血脉之蒂,为精、神、气血往来之要,与冲任关系密切,并为人体上、下、左、右交会之中心,乃生气所系,内通五脏而关系于肾。故触脐上下任脉之硬坚,而知脾肾之虚;触脐周硬满压痛,知脾胃之不和;动气脐上知下焦虚寒,阳气浮越;脐上筑动,知阴精亏损,虚阳浮越;脐上动气知下虚已极,摄纳无权;当脐动气知脾肾虚寒,命门火衰;当脐筑筑跳动脉来滑数知肠热蕴结,阳明气逆;脐跳当脐或左旁,或上冲脘中,其势如新张弓弦,按之弦劲博指,知木亏水旺,冲阳上冒。动气在脐下,脐跳弦紧或弦细,腹部拘急,知寒邪内郁,寒伤冲脉。从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脏腑与神阙的相关性。
日本对腹诊术较为重视,从而形成了日本汉方医学特有的诊病主要手段之一。天数道明甚至提出:“外感证从脉诊为主,内伤病以腹诊为主的主张”。日本有关腹诊的著作颇丰,曲直濑道三在他著的《百腹图说》序文中有“腹者有生之本,百病根于此”(1602年)。后得古方家吉益东洞的极力强调,甚至小林沼司等还把腹部分为51个区域,按照程序在人体表面进行针刺,观察其对腹部产生的种种影响,并证明腹部症状的缓解有助于调节整体的平衡和解除病证。而这种相关性和联系性,也成为腹针疗法“神阙调控论”理论的基础之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