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其特征。常见发病原因是日照不足,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不足,生长速度快,维生素D需要量过多,以及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严重肝肾损害使维生素D的羟化作用发生障碍、生成量不足等。另外,服用某种药物也可导致本病,如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本病临床上分为四期,初期为多汗、夜惊、烦躁等神经精神症状;二期除上述表现外,以骨骼改变为主;恢复期经治疗后症状改善,体征减轻;在后遗症期重症患儿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本病轻者如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易导致骨骼畸形,留有后遗症,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本病相当于中医汗证、夜惊、五迟、鸡胸、龟背范畴。小儿先天胎元失养、禀赋不足,后天乳食失调、日照不足、体虚多病等护养失宜,导致脾肾两虚为本病主要发病原因。肾为先天之本,若先天肾气不足,则骨髓不充,骨骼发育障碍而畸形;脾为后天之本,如因饮食失调、喂养失宜等导致脾虚气弱,则运化无权,气血生化乏源,五脏失养而致本病。本病临床可概括为肺脾气虚、脾虚肝旺、肾精亏损等证型。脾肾不足为本病发生之关键,但常累及心肺肝,因此,治疗以调补脾肾为要,还要注意到补肺益气固表、平肝清心安神等治法的配合使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