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方剂20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535401
  • 作      者:
    韦永红主编
  • 出 版 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登本,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黄帝内经》研究专家,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三十多年,主编教材、论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先后多次获国家及省级奖项等。<br>    孙理军,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二十多年,出版著作17部、教材16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9项,先后多次获国家及省级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方剂20讲》以辨证论治为指导,以治疗八法为主线,分20讲编写。简要地介绍了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并精选了160余首中医经典名方重点讲解。《方剂20讲》突出“科普”的特点,表述通俗易懂、简洁易记,可供广大中医爱好者自修研读之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崩漏指妇女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注谓之崩;淋漓不断谓之漏。《诸病源候论》提出其主要病机为“冲任二脉虚损,不能制约经血”。冲任二脉的盛衰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故崩漏病证主要是脾虚不摄,或肝肾亏虚,肾失封藏所致。常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短气、头晕眼花,甚至腰膝酸软、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或四肢不温、少腹冷感等症候。<br>    带下生理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有少量黏性无色无臭液体分泌,起润泽阴户、抵御外邪的作用。它是肾气充实,天癸成熟,脾气健运,任脉畅达,带脉健固的表现。若阴道分泌物量增多,色、质、臭出现异常改变,即为带下病,中医把带下分为白带、黄带、赤白带等。带下俱属湿证,多由湿浊下注,带脉不能约束所致。白带多由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水湿不化,或肾虚封藏不固、损伤任带所致。临床除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常伴神疲乏力、身困肢倦、口淡无味、食少便溏,或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甚至形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间尤甚等症候。<br>    久泄指慢性泄泻,病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甚或粪质清稀如水。久痢指慢性痢疾,病人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白多赤少,或纯下粘冻。泄痢是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但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若因劳倦内伤,过食生冷,恣食肥甘,伤及中阳,致脾虚不运,则水谷之精气不能输布,走注于下,而生泄痢;肾开窍于二阴,主司二便。若因房劳太过,或久病不愈,伤及肾脏,致肾虚不足,则肠藏不固,亦可出现久泄久痢,甚或滑脱不禁。泄痢日久,气血亏虚,阳气受损,故临床常伴见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食少无味,或畏寒怕冷,肢体不温等。
展开
目录
第1讲方剂与治法<br>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br>二、常用治法<br><br>第2讲方剂的组成与变化<br>(一)药味<br>(二)药量<br>(三)剂型<br><br>第3讲煎服方法<br>一、煎法<br>(一)煎药用具<br>(二)煎药用水<br>(三)煎药火候<br>(四)煎药方法<br>二、服法<br>(一)服药时间<br>(二)服药次数<br>(三)服药方法<br><br>第4讲解表剂<br>一、概说<br>二、适应证及分类<br>(一)辛温解表<br>(二)辛凉解表<br>(三)扶正解表<br>兰、注意事项<br>四、常用方剂解析<br>麻黄汤<br>桂枝汤<br>败毒散<br>川芎茶调散<br>小青龙汤<br>银翘散<br>加减普济消毒饮<br>桑菊饮<br>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br>竹叶柳蒡汤<br>五、小结<br><br>第5讲泻下剂<br>一、概说<br>二、适应证及分类<br>(一)寒下<br>(二)温下<br>(三)润下<br>(四)行气通便<br>(五)益气通便<br>(六)养血通便<br>三、注意事项<br>四、常用方剂解析<br>大承气汤<br>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br>新加黄龙汤<br>温脾汤<br>六磨汤<br>麻子仁丸<br>增液承气汤<br>润肠丸<br>济川煎<br>黄芪汤<br>五、小结<br><br>第6讲和解剂<br>一、概说<br>二、适应证及分类<br>(一)和解少阳<br>(二)调和肝脾<br>(三)调和肠胃<br>三、注意事项<br>四、常用方剂解析<br>小柴胡汤<br>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壮牡蛎烫、柴胡达原饮<br>大柴胡汤<br>蒿芩清胆汤<br>四逆散<br>逍遥散<br>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br>半夏泻心汤<br>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br>痛泻药房<br>五、小结<br><br>第7讲清热剂<br>一、概说<br>二、适应证及分类<br>(一)清气分热<br>(二)清热解毒<br>(三)清营凉血<br>(四)清脏腑热<br>(五)清虚热<br>三、注意事项<br>四、常用方剂解析<br>黄连解毒汤<br>凉膈散<br>普济消毒饮<br>白虎汤<br>竹叶石膏汤<br>清营汤<br>犀角地黄汤<br>导赤散<br>龙胆泻肝汤<br>左脑丸<br>泻白散<br>苇茎汤<br>清胃散<br>玉女煎<br>芍药汤<br>白头翁汤<br>青蒿鳖甲汤<br>清骨散<br>当归六黄汤<br>五、小结<br><br>第8讲祛暑剂<br>一、概说<br>二、适应证及分类<br>(一)清热祛暑<br>(二)祛暑利湿<br>(三)祛暑解表<br>(四)祛暑益气<br>三、注意事项<br>四、常用方剂解析<br>清络饮<br>新加香薷饮<br>六一散<br>消暑益气汤<br>五、小结<br><br>第9讲温里剂<br>一、概说<br>二、适应证及分类<br>(一)温中祛寒<br>(二)回阳救逆<br>(三)温经散寒<br>三、使用注意<br>四、常用方剂解析<br>理中丸<br>小建中汤<br>吴茱萸汤<br>四逆汤<br>当归四逆汤<br>五、小结<br><br>第10讲补益剂<br>一、概说<br>二、适应证及分类<br>(一)补气<br>(二)补血<br>(三)气血双补<br>(四)滋补肾阴<br>(五)温补肾阳<br>三、注意事项<br>四、常用方剂解析<br>四君子汤<br>参苓白术散<br>补中益气汤<br>生脉散<br>四物汤<br>归脾汤<br>当归补血汤<br>炙甘草汤<br>六味地黄丸<br>左脑丸、七宝美髯丹<br>一贯煎<br>肾气丸<br>右脑丸、地黄饮子<br>五、小结<br><br>第11讲固涩剂<br>一、概说<br>二、适应证及分类<br>……<br>第12讲安神剂<br>第13讲理气剂<br>第14讲理血剂<br>第15讲治风剂<br>第16讲治燥剂<br>第17讲祛湿剂<br>第18讲祛痰剂<br>第19讲消食剂<br>第20讲痈疡剂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