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疗效中草药:320种对症中药图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8730456
  • 作      者:
    郝娅著
  • 出 版 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疗效中草药:320种对症中药图鉴》不生病、不吃药,是每个人追求健康的最大心愿。的确,谁都渴望拥有健壮的身体、长寿的生命,希望身体在出现异常症状的前后期内选对适合自己的药方和食材。事实上,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各种植物、动物、矿物质,都是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的最佳天然良药。只要您懂得利用这些天然药材,就等于找到了最适合身体需要的健康秘方。
  本书根据现代人的身体状况,结合“中国第一药典”《本草纲目》及众多中草药权威版本,撷取了320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类中草药。其内容不仅包括了药物的别名、产地、药效、典籍考证等专业药物信息,还参考了多部权威药典、请教多位中药专家,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病的药剂和食疗方,加入了一些药物的典故和传说等,使得本书的内容有趣生动又不乏科学权威。阅过本书,您将会得到全世界最安全可靠、最历经考验的治病、养生药方,愿本书能够成为您把握健康的金钥匙,成为您真正最想要的中草药健康宝典!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疗效中草药:320种对症中药图鉴》中草药是中国人千年不老的养生智慧,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宝贵遗产。从最早的“神农尝百草”,到“药王”孙思邈的十年力作《千金方》,再到明朝李时珍的“中国第一药典”《本草纲目》……直至今日,中草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7000年的历史。
  本书即是根据现代人的身体状况,结合中国古代的多部权威药典,撷取了320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类中草药。不仅描述了药物的别名、产地、药效、典籍考证等专业药物信息,还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病的药剂和食疗方,加入了一些药物的典故和传说等,使得本书的内容有趣生动又不乏科学权威。愿本书能够成为您轻松学习中医精华的入门读物、家庭生活必备的国药工具书!
展开
精彩书评
  中国有句古话“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如果能够注意平时的饮食健康那就可以省却很多跑医院的麻烦,也不必支付巨额医药费了。
  ——搜狐网友 且行且珍惜
  中医是咱们国家的宝贵财富,现在外国更是很流行中医的那一套治疗、养生方法,有很多好东西尽管已经是几千年的“旧东西”,但是还是很有用的,这些都不能丢。
  ——新浪网友 蚂蚁搬家
  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都有着非常神奇的作用,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将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网易从善如流的博客
  一杯茶、一碗粥都是最好的食谱与药方,身体如果出现问题就需要及时补救,所以说掌握了这些自然疗法,你就不需要再进医院了。
  ——中医药网 关怀永远
展开
精彩书摘
  辛夷
  Flos Magnoliae
  芳香通窍
  外能祛除风寒邪气
  内能升达肺胃清气
  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
  【科属】木兰科
  药用功效
  保护鼻粘膜
  局部麻醉
  降压
  治疗各型慢性支气管炎
  对症治疗
  过敏性鼻炎 辛夷花3克,若是偏风寒犯肺者,加藿香10克;偏风热壅盛者,加槐花20克。放进杯中,以开水冲开饮用,每日1~2次。
  鼻渊
  辛夷25克,苍耳子10克,香白芷50克,薄荷叶2.5克。研为细末。每服10克,用葱、茶清食后调服。
  治鼻塞
  皂角、辛夷、石菖蒲等分。研为末。用绵裹住塞入鼻中。
  药膳食疗
  辛夷花鱼头汤
  辛夷花12克,细辛3克,白芷2克,鱼头1个,生姜3片。鱼头煎至微黄,溅入少许清水,铲起。把药材和清水2500亳升,大火煲沸后,改为小火煲1个半小时,下鱼头滚约10分钟,下盐、油便可。本食疗方治疗各种鼻炎、感冒头痛。
  认识辛夷
  辛夷有散风寒的功效,用于治鼻炎、降血压;辛夷又是一种名贵的香料和化工原料,亦是一种观赏绿化植物,历史上曾多年供不应求。辛夷用途广泛,是辛夷为国内外紧缺中药材。日本早年从辛夷中提取挥发油用于香烟、化妆品原料和制药,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大量从我国进口辛夷及挥发油粗品;国内除在中医方剂中广泛使用外,以辛夷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中成药也不在少数,如鼻炎灵等。
  别名:望春花、木兰、紫玉兰
  主产区:山东、四川、江西、湖北、云南、陕西、河南
  性味:性温,味辛;归肺、胃经
  入药部位:花
  形态:落叶灌木,高三到四米。色泽鲜艳,花蕾紧凑,鳞毛整齐,芳香浓郁。
  采集保存:冬末春初时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
  典籍考证:《神农本草经》
  薄荷
  Herba Menthae Haplocalycis.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行气
  【科属】唇形科
  药用功效
  刺激和抑制神经
  消炎和抗菌
  健胃和祛风
  芳香和调味
  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
  薄荷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噙含一丸。用白砂糖调丸亦可。
  眼睑红烂
  用薄荷在生姜水中浸一夜,取出晒干,研末,泡热激发洗眼。
  急性结膜炎
  车前草(子)50克,薄荷10克,分2次煎汤500~600ml,等药液凉后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洗患眼,洗时拨开上下眼睑,使药液进入眼球结膜,每日1剂,洗3~5次,至痊愈为止
  药膳食疗
  薄荷豆腐
  豆腐500克,鲜薄荷叶50克,鲜葱3根。将材料入锅,加2碗水煮,待水减半时即乘热食用。本食疗方可治伤风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病症。
  认识薄荷
  薄荷是世界三大香料之一,号称“亚洲之香”,而薄荷给人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含在嘴里的那一股清凉了。药用薄荷以苏州出产为最好。《物类相感志》中记载,凡收薄荷,必须隔夜用粪水浇灌,雨后再去收割,则性凉,反之则性不凉。苏州城黉宫前有几十亩土地所种的是龙脑薄荷,名震天下。其芬芳之妙,与其他地方的完全不同。如果离开本地,其香味愈清冽。现在的人常把它加进糖果和制成糕点来享用。
  别名:番薄荷、苏薄荷、南薄荷、猫儿薄苛、野薄荷、夜息药、仁丹草、见肿消、水益母、接骨草、鱼香草、香薷草
  性味:性凉,味辛;归肺、肝经
  主要产区:河北、四川
  入药部位:茎叶
  形态:薄荷茎直立,根茎匍匐。茎四棱形,多分枝,单叶对生,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轮伞花序腋生,花冠淡紫色至白色。果实长卵球形。
  采集保存: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典籍考证:《新修本草》
  菊花
  Flos Chrysanthemi
  疏散风热
  清热解毒
  清肝明目
  延年益寿
  【科属】菊科
  药用功效
  养肝明目
  治疗冠心病
  治疗高血压病
  治疗头晕失眠
  对症治疗
  冠心病
  菊花30克,加清水250毫升煎至100毫升,每日分2次服。2个月为1个疗程。
  护肝养颜
  菊花15克,加清水2000毫升煮沸后,熏蒸面部,每次1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关节炎
  将菊花、陈艾叶捣碎为粗末,装入纱布袋中,做成护膝.
  药膳食疗
  菊花猪肝汤
  枸杞子15克,鲜菊花60克,鲜猪肝300克,精盐、味精少许。菊花加清水煮15分钟。猪肝放入热油锅内略煸,加菊花水,放入枸杞,熟时放调味品即可。本食疗方滋补肝肾、清热明目。
  菊花羹
  将菊花与银耳或莲子煮或蒸成羹食,加入少许冰糖饮用,可去烦热、利五脏、治头晕目眩等症。
  认识菊花
  菊的种类有一百多种,茎、叶、花、色,各不相同。宋朝刘蒙泉等人,虽然都有菊谱,也未能详尽记载。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的差别;叶有大小、厚薄、尖秃之异;花有千叶单叶、有蕊无蕊、有子无子、黄白红紫、杂色深浅、大小之别;味有甘、苦、辛之辨。还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菊花可用来泡茶和入药,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别名:节华、女节、女华、女茎、日精、更生、傅延年、治蔷、金蕊、阴成、周盈
  性味:性微寒,味辛、甘、苦;归肺、肝经
  主要产区:浙江、安徽、河南、四川、河北、山东
  入药部位:花
  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花序为头状花序,由许多花簇生在似头状的总花萼上所组成的。小花有舌状花和管状花二种。
  采集保存: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
  典籍考证:《神农本草经》
  知母
  Rhizoma Anemarrhenae
  清热泻火
  生津润燥
  用于肺热燥咳,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科属】百合科
  药用功效
  除邪气,泻肺火
  治疗头皮毛囊周围炎
  治疗前列腺肥大
  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
  对症治疗
  咳嗽有痰
  知母、贝母各50克,研细;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夜里切生姜三片,二面蘸上药末,放在嘴里细嚼咽下。体弱者,可不用巴豆。
  紫癜风疾
  醋磨知母涂搽。
  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
  知母,烧存性,研末敷患处。
  药膳食疗
  知母龙骨炖鸡
  知母20克,龙骨40克,雏母鸡1只。母鸡洗净,取知母、龙骨放入鸡腹腔内,文火炖至熟烂即可。早晚佐餐食用。本食疗方滋阴降火。
  知母炖鹌鹑
  知母10克、薏米30克、鹌鹑1~2只,生姜3片。将食材与生姜下炖盅,加入冷开水4~5碗,炖2个半小时。吃的时候再放盐。本食疗方对春日时的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等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认识知母
  关于知母名称的来历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从前有个孤寡老太婆,年轻时靠挖药为生。一位好心的樵夫,悉心照顾了她一年。一天他们在山上挖野草,老人便开始教他认药草。老人问他“你知道为什么到今天我才教你认药么?”樵夫想了想说:“您是怕居心不良的人拿这本事去发财,坑害百姓!”老人点了点头:“孩子,你真懂得妈的心思。这种药还没有名字,你就叫它‘知母’吧。”
  别名:连母、水须、穿地龙、蒜瓣子草、羊胡子根、地参
  性味:性寒,味苦、甘;归肺、胃、肾经
  主要产区:河北、山西、山东
  入药部位:根茎
  形态:多年生草本。叶由基部丛生细长披针形。花茎自叶丛中长出,直立,圆柱形,总状花絮,花淡紫色。果实长椭圆形,内有多数黑色种子。
  采集保存:春秋二季均可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置通风干燥处,防潮,以备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
  典籍考证:《神农本草经》
  鸭跖草
  Herba Commelinae
  清热泻火
  解毒
  利水消肿。
  【科属】鸭跖草科
  药用功效
  治疗咽喉肿痛
  治疗湿热小便不利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治疗支气管炎、肺炎
  对症治疗
  感冒
  取鸭跖草50~100克(鲜草100~200克),水煎2次分服。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
  鸭跖草每天100克,煎服。
  湿热小便不利
  鲜鸭跖草、车前草各100克。捣烂,绞取汁液,加蜂蜜调服。
  
  药膳食疗
  鸭跖草膀胱炎茶方
  鸭跖草30克,车前草30克,甘草10克,按上方比例剂量捣碎,放入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20分钟。1日内分数次饮完。本茶方清热利湿。主治急性膀胱炎,小便频急,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者。
  
  认识鸭跖草
  李时珍说:鸭跖草处处平原都有。在三、四月的时候生苗,茎呈紫色,像竹叶,嫩的时候可食。四五月开花像飞蛾的形状,两片叶子像蛾翅,碧色可爱。结的角尖曲,像鸟的嘴喙,种子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仁,灰黑色而皱,形状像蚕屎,巧匠采集它的花,取汁作画画的颜料,描绘的羊皮灯,颜色青碧如翠黛。
  
  别名:鸡舌草、碧竹子、竹鸡草、竹叶菜、淡竹叶、耳环草、碧蝉花、蓝姑草。
  性味:性寒,味甘、淡;归肺、胃、小肠经
  主要产区:全国各地均产
  入药部位:全草
  形态:茎圆柱形,肉质,下部茎匍匐状,节常生根,节间较长,表面呈绿色或暗紫色,具纵细纹。叶互生,带肉质;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深蓝色。蒴果椭圆形,压扁状,成熟时裂开。种子呈三棱状半圆形,暗褐色,
  采集保存:夏秋二季采收,晒干切段用,或洗净鲜用。
  典籍考证:《本草拾遗》
展开
目录
常见病症疗效中草药图谱/ 1-8
编者序:领悟本草?健康生活/ 10

本书内容
导航/ 22
开篇?认识中草药
1.中草药产地/ 25
2.中草药的药性/ 26
3.中草药的配伍/ 38
4.中草药的用量禁忌/ 39
5.中草药的剂量与用法/ 41

第一章?解表药
麻黄/ 45
桂枝/ 46
紫苏/ 47
生姜/ 48
香薷/ 49
荆芥/ 50
防风/ 51
羌活/ 52
白芷/ 53
细辛/ 54
藁本/ 55
苍耳子/ 56
辛夷/ 57
葱白/ 58
胡荽 / 59
薄荷/ 60
牛蒡子/ 61
蝉蜕/ 62
菊花 / 63
蔓荆子/ 64
柴胡/ 65
升麻/ 66
葛根 / 67
淡豆豉/ 68
木贼/ 69

第二章?清热药
知母/ 71
芦根/ 72
竹叶/ 73
淡竹叶/ 74
鸭跖草/ 75
栀子/ 76
夏枯草/ 77
决明子/ 78
谷精草 / 79
密蒙花 / 80
黄芩/ 81
黄连/ 82
黄柏/ 83
龙胆/ 84
秦皮/ 85
苦参/ 86
白鲜/ 87
金银花/ 88
连翘/ 89
穿心莲/ 90
大青叶/ 91
板蓝根/ 92
青黛/ 93
贯众/ 94
蒲公英/ 95
紫花地丁/ 96
野菊花/ 97
漏芦/ 98
土茯苓/ 99
鱼腥草/ 100
败酱草/ 101
射干/ 102
山豆根 / 103
马勃/ 104
橄榄/ 105
白头翁/ 106
马齿苋/ 107
地锦草/ 108
半边莲/ 109
白花蛇舌草/ 110
山慈菇/ 111
白蔹/ 112
绿豆/ 113
生地黄/ 114
玄参/ 115
牡丹皮/ 116
紫草/ 117
青蒿/ 118
白薇/ 119
胡黄连/ 120

第三章?泻下药
大黄/ 122
芦荟/ 123
郁李仁/ 124
松子仁/ 125
甘遂/ 126
芫花/ 127
商陆/ 128
牵牛子/ 129
巴豆/ 130

第四章?祛风湿药
独活/ 132
威灵仙/ 133
川乌/ 134
木瓜/ 135
伸筋草/ 136
青风藤/ 137
路路通/ 138
秦艽/ 139
防己/ 140
络石藤/ 141
老鹳草/ 142
丝瓜络/ 143
桑寄生/ 144
狗脊/ 145
雪莲花/ 146
鹿衔草/ 147

第五章?化湿药
藿香/ 149
苍术/ 150
厚朴/ 151
豆蔻/ 152
草豆蔻 / 153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茯苓/ 155
薏苡仁/ 156
猪苓/ 157
泽泻 / 158
冬瓜皮/ 159
玉米须/ 160
葫芦/ 161
泽漆/ 162
荠菜/ 163
蝼蛄/ 164
车前子/ 165
滑石/ 166
木通/ 167
瞿麦/ 168
蓄/ 169
海金沙/ 170
石韦/ 171
灯心草/ 172
萆/ 173
虎杖/ 174
地耳草/ 175
垂盆草/ 176
珍珠草/ 177

第七章?温里药
附子/ 179
吴茱萸/ 180
小茴香/ 181
丁香/ 182
高良姜/ 183
胡椒/ 184
花椒/ 185
荜茇/ 186

第八章?理气药
陈皮/ 188
枳实/ 189
木香/ 190
沉香/ 191
檀香/ 192
乌药/ 193
荔枝核/ 194
香附/ 195
佛手/ 196
玫瑰花/ 197
绿萼梅/ 198
甘松/ 199
九香虫/ 200
刀豆/ 201
柿蒂/ 202

第九章?消食药
山楂/ 204
神曲/ 205
莱菔子/ 206
鸡矢藤/ 207
阿魏/ 208

第十章?驱虫药
使君子/ 210
槟榔/ 211
南瓜子/ 212
榧子/ 213
芜荑/ 214

第十一章 止血药
小蓟/ 216
大蓟/ 217
地榆/ 218
槐花/ 219
白茅根/ 220
苎麻根/ 221
三七/ 222
茜草/ 223
蒲黄/ 224
白及/ 225
藕节/ 226
艾叶/ 227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川芎/ 229
延胡索/ 230
郁金/ 231
乳香/ 232
没药/ 233
枫香脂/ 234
丹参/ 235
红花 / 236
桃仁/ 237
益母草/ 238
泽兰/ 239
牛膝/ 240
鸡血藤/ 241
王不留行/ 242
月季花/ 243
凌霄花/ 244
骨碎补/ 245
刘寄奴/ 246
莪术/ 247
三棱/ 248
水蛭 / 249
斑蝥/ 250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半夏/ 252
天南星/ 253
禹白附/ 254
白芥子/ 255
皂荚/ 256
旋覆花/ 257
白前/ 258
川贝母/ 259
瓜蒌/ 260
前胡/ 261
桔梗/ 262
胖大海/ 263
海藻/ 264
昆布/ 265
黄药子/ 266
苦杏仁/ 267
百部/ 268
紫菀/ 269
款冬花 / 270
马兜铃 / 271
枇杷叶/ 272
葶苈子/ 273
白果/ 274
罗汉果/ 275
满山红/ 276
胡颓子叶/ 277

第十四章?安神药
朱砂/ 279
琥珀/ 280
酸枣仁/ 281
灵芝/ 282
柏子仁/ 283
合欢皮/ 284
远志/ 285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石决明 / 287
紫贝齿/ 288
代赭石/ 289
刺蒺藜/ 290
罗布麻叶/ 291
牛黄/ 292
珍珠/ 293
天麻/ 294
全蝎/ 295

第十六章?开窍药
麝香/ 297
冰片/ 298
苏合香/ 299
石菖蒲/ 300

第十七章?补虚药
人参/ 302
西洋参/ 303
党参/ 304
太子参/ 305
黄芪/ 306
白术/ 307
山药/ 308
白扁豆/ 309
甘草/ 310
大枣/ 311
绞股蓝/ 312
红景天/ 313
蜂蜜/ 314
鹿茸/ 315
淫羊藿/ 316
巴戟天/ 317
仙茅/ 318
杜仲/ 319
续断/ 320
肉苁蓉/ 321
锁阳/ 322
补骨脂/ 323
益智仁/ 324
菟丝子/ 325
核桃仁/ 326
冬虫夏草/ 327
胡芦巴/ 328
韭菜子/ 329
阳起石/ 330 紫
石英/ 331
海马/ 332
当归/ 333
白芍/ 334
阿胶/ 335
何首乌/ 336
龙眼肉/ 337
楮实子/ 338
北沙参/ 339
南沙参/ 340
百合/ 341
麦冬/ 342
天冬/ 343
石斛/ 344
玉竹/ 345
黄精/ 346
明党参/ 347
枸杞子/ 348
墨旱莲/ 349
女贞子/ 350
桑葚/ 351
黑芝麻/ 352
龟甲/ 353

第十八章?收涩药
浮小麦/ 355
糯稻根须/ 356
五味子/ 357
乌梅/ 358
五倍子/ 359
罂粟壳/ 360
石榴皮/ 361
肉豆蔻/ 362
禹余粮/ 363
山茱萸/ 364
覆盆子/ 365
桑螵蛸/ 366
金樱子/ 367
莲子/ 368
芡实/ 369
刺猬皮/ 370
椿皮/ 371
鸡冠花/ 372

第十九章?涌吐药
常山/ 374
瓜蒂/ 375

第二十章?攻毒杀虫止痒药
雄黄/ 377
蛇床子/ 378
蟾酥/ 379
樟脑/ 380
大蒜 / 381

第二十一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硼砂/ 383 轻粉/ 384

附录一:中药方剂八种用法/ 385
附录二:中药材的贮藏方法/ 387
附录三:药名拼音索引/ 38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