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药20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534282
  • 作      者:
    杨文潮主编
  • 出 版 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黄帝内经》尊崇的[上工]有两个标准:一是[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最高标准,二是[上工救其萌芽],癒病[十全九]的优秀医生标准。<br>    能够对疾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使病邪尽可能少地对人体造成伤害,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达到[上工]这一最高境界,决非易事,要想达到[救期萌芽]之[上工]的水准,而不至于成为[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的[下工],就心须将读医书,娴熟医技。<br>    本大系列丛书所以名日[上工书房],就是本着《黄帝内经》对[上工]的两种评介,希望每一位热爱中医读者能够通过本套丛书了解上工之医术,掌握健康养生之法,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成这一名自身和家人[未病]先防,有病能治的[上工]这也是本套丛书策划和篇纂的目的和用意。<br>    精读医书,娴熟医技,学习上工之术,掌握养生之法,成为自身和家人[未病先防]、有病能治的[上工]
展开
作者简介
    张登本,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黄帝内经》研究专家,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三十多年,主编教材、论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先后多次获国家及省级奖项等。<br>    孙理军,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二十多年,出版著作17部、教材16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9项,先后多次获国家及省级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即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的基础学科之一。全书共分20讲,每一讲之间既有一定的连贯性又相对独立,第1讲至第3讲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第4至第20讲介绍了全国各地常用中药312味,按其主要功效及药性特点分为解表药、泻下药、清热药、安神药等单元。为使《中药20讲》做到详而精要、系统全面,附录部分主要介绍部分外用药物。
展开
精彩书摘
    1.植物类药材的采收<br>    植物类药材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各器官的生长成熟期有明显的季节性,根据前人长期的实践经验,其采收时节和方法通常以入药部位的生长特性为依据,大致可按用药部位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全草类、叶类、花类、果实和种子类、根和根茎类、树皮和根皮类。<br>    全草:大多数在植物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从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荆芥、紫苏、旆莶草等;如需连根入药则可拔起全株,如柴胡、小蓟、车前草、地丁等;而需用带叶花梢的更需适时采收,如夏枯草、薄荷等。<br>    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采集,此时叶片茂盛、性味完整、药力雄厚,最适宜采收,如枇杷叶、荷叶、大青叶、艾叶等。有些特定的药物如桑叶需在深秋经霜后采收。<br>    花、花粉:花类药材,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以免香味散失、花瓣散落而影响质量,如野菊花、金银花、月季花、旋复花等。对花期短的植物或花朵次第开放者,应分次及时摘取。至于蒲黄、天花粉之类以花粉人药者,则需在花朵盛开时采收。
展开
目录
第1讲概说中<br>一、中药的概念<br>二、中药学的发展<br>三、中药的产地及炮制<br>(一)中药的产地<br>(二)中药的采集<br>(三)中药的炮制<br>第2讲中的性质<br>一、中药的四气<br>二、中药的五味<br>三、中药的升降浮沉<br>四、中药的归经<br>五、中药的毒性<br>第3讲中药的应用<br>一、中药的配伍<br>二、中药的用药禁忌<br>三、中药的剂量与用法<br>第4讲解表药<br>一、辛温解表药<br>1.麻黄<br>2.桂枝<br>3.紫苏<br>4.生姜<br>5.荆芥<br>6.防风<br>7.香薷<br>8.羌活<br>9.白芷<br>10.细辛<br>二、辛凉解表药<br>1.薄荷<br>2.牛蒡子<br>3.蝉蜕<br>4.桑叶<br>5.菊花<br>6.蔓荆子<br>7.柴胡<br>8.升麻<br>9.葛根<br>10.淡豆豉<br>11.浮萍<br>12.木贼<br>第5讲清热药<br>一、清热泻火药<br>1.石膏<br>2.知母<br>3.芦根<br>4.天花粉<br>5.竹叶<br>6.栀子<br>7.夏枯草<br>8.决明子<br>二、清热燥湿药<br>1.黄芩<br>2.黄连<br>3.黄柏<br>4.龙胆草<br>5.秦皮<br>6.苦参<br>三、清热解毒药<br>1.金银花<br>2.连翘<br>3.穿心莲<br>4.大青叶<br>5.马勃<br>6.贯众<br>7.白头翁<br>8.板蓝根<br>9.蒲公英<br>10.鱼腥草<br>11.山豆根<br>12.射干<br>13.败酱草<br>14.鸦胆子<br>四、清热凉血药<br>1.生地黄<br>2.玄参<br>3.牡丹皮<br>4.赤芍<br>5.水牛角<br>五、清虚热药<br>1.青蒿<br>2.白薇<br>3.地骨皮<br>4.银柴胡<br>5.胡黄连<br>第6讲泻下药<br>一、攻下药<br>1.大黄<br>2.芒硝<br>3.番泻叶<br>4.芦荟<br>二、润下药<br>1.火麻仁<br>2.郁李仁<br>3.松子仁<br>三、峻下逐水药<br>1.甘遂<br>第7讲祛湿药<br>第8讲温里药<br>第9讲理气药<br>第10讲消食药<br>第11讲驱虫药<br>第12讲止血药<br>第13讲活血化瘀药<br>第14讲化痰药<br>第15讲止咳平喘药<br>第16讲安神药<br>第17讲平肝息风药<br>第18讲开窍药<br>第19讲补虚药<br>第20讲收涩药<br>附录:外用药及其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