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医学里,“痰”和“瘀”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常、津血运行失调,停聚于体内或局部的两种概念不同的病理产物。它是在人体脏腑功能病变的情况下或外邪(风、寒、暑、湿、燥、火及疫毒)侵袭导致发病,造成津血在体内运行输布障碍,停聚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影响津血在经脉内正常循行。这些病理性产物的存在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加重,成为致病的毒邪。
津液是指人体内部一切滋养组织器官、濡润孔窍关节的正常水液而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包括唾液、胃液、肠液、关节腔内的液体以及泪、涕、汗等。水液摄入人体后,通过胃的“游溢精气”,经脾吸收“散精”,为胃行其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肃功能,通调三焦水道,期间有清有浊,清中之清者,经肺宣发,运载到全身各部乃至肌腠皮毛。清中之浊者,经肺的肃降,三焦的决渎,下归于肾,经肾阳的气化作用,其浊中之清者,气化上升于肺,布散全身;浊中之浊者,输入膀胱排出体外。
血液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经心肺的气化作用而成,故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内经》)的说法。血液的生成是以水谷精微、营气和精髓作为物质基础,通过脾(胃)、肺、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活动才能完成。血液生成之后对全身各部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所以《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
津液和血液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营养物质,也是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津液和血液的生成同源于饮食的水谷,生理上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对人体起着滋养作用。津液在运行过程中既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同时担负着供应人体组织器官的需要。津液和血液同出一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