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中医让“哑科不哑”<br>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曾说:“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极言为小儿治病之难。这是因为小儿要么不会说话,难以述说感受、病情;要么虽会说话但表达不清,说了也白说,如聋似哑,所以古代称儿科为“哑科”。给小儿治病,“望、闻、问、切”缺了“问”,平添诊治难度,全靠医生真本事。<br> 要说最难的要数御医给那些年幼的皇太子皇太孙们治病了,因为,这些人是皇上的心尖宝贝,但这些人或是还不会讲话,或是还讲不清病情。况且,中药味苦,难以入口,碰上太子太孙们头疼脑热,才急煞各位御医,不能叫皇上、皇后急虑,还要叫疾病速速痊愈。在大宋朝这事还真叫著名的小儿医钱乙给遇上了。<br> (一)御医妙手用黄土<br> 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br> 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br> 宋神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后一旁催促道:“钱乙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下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一贴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竞痊愈如初。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技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很高荣誉的太医丞。<br> 钱乙著有《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br> (二)望闻问切解密码<br> 为什么钱乙能够“马到成功”?那是因为他破解了小儿的哑语密码,辨证用药准确。哑语破解了,哑科就不哑了。怎样破解,还要靠我们的望、闻、问、切。<br> 上海文献馆的董廷瑶老先生在《望诊心法》日:儿为哑科,望诊为要。望什么?当然神、色、形、态,大小便,五官七窍都要望,但望指纹和面色是小儿的特色。看指纹时,要将小儿抱于向光处,检查者用左手食指、拇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命关轻轻推向风关(第一节为风关、末节为命关、中间叫气关)是指纹显露,观察指纹的浮沉、色泽、和部位。一般来讲,指纹浮沉看表里,色泽主寒热,三关测轻重。<br> 闻诊包括听啼哭和嗅气味,就更需要细心了。有一位细心的父亲叙说了照顾女儿的经历,很值得我们参考。前一天晚上给孩子洗澡,恰巧那天天气突然变冷。次日孩子哭闹不安,放到床上就哭,在怀里抱着就睡。他估计是体温让孩子感到温暖,才会安稳睡觉,床上冰冷,自然影响睡觉。他粗读了几本中医的书,自忖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恶寒就是怕冷,遇热则缓解。女儿是由于洗澡不慎而受寒。风寒之邪侵袭肺胃,侵袭肺则引起无汗,侵袭胃则食欲不振:可以根据中医“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处理。自然,汤药是不适合的。唯一可以采取的方法就是热敷。热敷背部,以督脉为重点,热敷腹部,以肚脐为重点,经他的调理孩子很快就好了。督脉主一身之阳,温督脉可以壮一生之阳而驱寒,肚脐又名“神阙穴”,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冲、经脉未盛,是为“稚阴稚阳”,不耐寒热。所以,婴儿最容易被寒热所伤。<br> 小儿病的问诊虽然困难,但有其独特之处。问诊时,若小儿不能述说,可以询问其亲属。内容与成人病所问相同,但却很注意小儿的孕产时顺逆情况,喂养和睡眠及儿科常见传染病等资料的收集。<br> 小儿切诊以按压囟门、颈腋、皮肤、胸腹为主,切脉常为指纹所取代。<br> 疾病的信息收集全面准确了,密码也就破解了。儿童疾病的特点是,发病容易,变化迅速。因小儿的形气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上幼儿寒温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己节制,故易为六淫所侵扰,更易为饮食所伤损。因而外感(外感性疾病)与食滞(食积、呕泻、疳积)是儿科的两类常见病。小儿夜啼、惊风,多由惊恐引起;小儿容易发生高热、昏迷、抽风;且其病证的寒热、虚实很容易发生变化,常可朝为实热、暮则虚寒,故不可不察。<br> 此外,因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活泼,脏气轻灵,反应敏捷,且病因单纯。故患病后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和护理,病情比成人好转快,容易恢复健康。<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