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2777036
  • 作      者:
    栾维新等著
  • 出 版 社 :
    海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区域海洋经济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之一,是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其“不同区域”多以陆域为落脚点。我们的研究特色是把落脚点放在海上,主要是围绕着海洋资源开放活动而形成的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海洋运输、海洋水产、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新兴海洋产业等)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等展开研究。《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化研究》是我们坚持海洋区域经济研究的另一项阶段性成果,是对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化研究的系统总结和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长距离引水只是实现了水资源的空间位移,优化了水资源利用格局,但是并没有改变地区水资源总量。跨行政区的长距离引水还将面临水权的交易问题。
  3.供水区与受水区水旱灾害的同步性调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调出区水量的影响。处于丰水年,供水区有足够的多余水资源外调;一旦水源地区枯水,难以满足本地区需求,受水区就面临着缺水的风险。以“引黄济青”工程为例,黄河断流将导致相关引水设施的作用打折扣。供水区水源污染也将影响受水区的水质。
  4.生态环境问题的并发性大型引水设施建设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①淹没库区周围的植被,改变库区原有的生态平衡;②河流水量的大幅度变化会打乱原来的生物链循环系统;③河口地带的咸水入侵严重,河口湿地及水生系统平衡被打破;④在受水区和调水流经线路土地盐渍化;⑤大型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从调水区带来新的生物对受水区原有生物构成侵袭和损害。
  5.移民等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面积的淹没,淹没地区居民的房屋、土地、生产设施及其财产遭受损失,居民被迫迁移,并增加了移民迁入地区的土地负担。居民从一个地方搬迁至另一个地方,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如社会融合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我国未来淡水资源的形势严峻
(一)我国淡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
(二)北方沿海地区淡水的供需矛盾尤其突出
(三)淡水危机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
二、海水淡化可以作为沿海地区“第二水源”替代某些长距离引水
(一)长距离引水的环境代价较大
(二)海水淡化有望成为沿海地区“第二水源
三、我国海水淡化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一)现有政策不利于海水淡化规模的扩大
(二)成本核算体系不合理
(三)没有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发展海水淡化
四、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五、加速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进程的建议
(一)提升海水利用的战略地位
(二)国家加强对海水淡化的宏观管理与政策扶持
(三)推广示范行业海水利用模式,提高企业海水利用率
(四)建立多元投入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五)以海水淡化技术与装备为突破点,培育海水利用产业簇群
(六)建立海水利用示范城市,突破技术关键

第一章 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化的研究意义、依据与框架
一、研究意义
(一)海水利用产业化是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二)海水利用产业化使海水在水资源利用中更具竞争力
(三)海水利用产业化是国家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海水利用产业化有利益于优化沿海地区产业布局
二、研究依据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说明

第二章 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化背景分析
一、淡水危机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水资源分布不均
(二)水资源安全问题突出
(三)水权纠纷与水浪费严重
(四)水旱灾害频发
二、我国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二)水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未得到根本遏制
(三)水污染与水资源浪费严重
(四)城镇水资源短缺严重
三、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加剧了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四、几点启示
(一)缺水问题已成为无国界的资源问题并列各种资源问题之首
(二)我国水资源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三)寻求新的替代水源是解决世界和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三章 淡化海水能够成为沿海地区的第二水源的可行性分析
一、国际淡化海水替代淡水的成功经验
(一)淡化海水替代传统淡水历史悠久
(二)国外海水淡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我国水资源开源节流的现状
(一)“开源”途径不少,但空间有限
(二)“节流”难见成效
三、沿海地区具备了海水淡化的综合条件
(一)海水淡化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二)海水淡化技术条件成熟
(三)海水淡化经济条件可行
四、海水淡化已成为沿海地区新的水资源“开源”途径
五、几点启示
(一)海水淡化作为新的开源途径,已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我国淡化海水事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三)淡化海水具备比较优势,有可能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第二水源

第四章 海水淡化有效替代长距离引水的可行性分析
一、比较意义
(一)长距离引水与海水淡化的比较
(二)成本比较存在的问题
二、长距离引水成本与影响分析
(一)长距离引水的成本
(二)长距离引水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
(三)长距离引水可能引起的社会影响
三、海水淡化成本与影响分析
(一)海水淡化的成本
(二)海水淡化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
(三)海水淡化可能引起的社会影响
四、综合比较分析
(一)经济成本比较
(二)生态环境影响比较
(三)社会影响比较
(四)其他相关问题比较
五、结论
(一)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是海水淡化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结合产业化降低能耗
(三)减少余液对海域的污染
(四)两个内陆城市规划海水淡化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海水淡化发展状况分析
一、海水利用(海水淡化)发展迅速
(一)淡化技术日趋成熟
(二)海水应用规模逐步扩大
(三)关键技术和配套装置已有基础
二、海水淡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海水淡化规模小、日产水量少
(二)海水淡化技术力量薄弱
(三)海水淡化成本相对偏高
(四)“六无”现象限制产业发展
三、海水利用推进缓慢的原因
(一)观念、认识上的误区
(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较少
(三)经济条件与产业布局的影响
(四)现有政策不利于海水淡化规模的扩大
(五)成本核算体系不合理
(六)海水淡化产业化体系不完善

第六章 我国海水淡化的产业化机理研究
一、海水淡化产业化机理的基本问题
(一)内涵阐释
(二)理论基础
(三)海水淡化产业化机理的基本思路
(四)海水淡化产业化机理的远景设计
二、海水淡化与相关产业节能组合(节能)降低成本
(一)电力工业一海水淡化组合
(二)核能工业一海水淡化组合
(三)纯净水生产一海水淡化组合
(四)太阳能工业一海水淡化组合
三、循环利用淡化余液来实现减排提高综合效益
(一)淡化余液——新型盐化工
第七章 我国发展海水利用产业布局条件分析
第八章 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化的对策与措施
第九章 实证研究:以大连市创建海水淡化示范城市为例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