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学的哲学思想与系统思维训练<br>第一节 育人的目标与方法<br>一、习惯乃自律之本<br>二、兴趣乃学习之源<br>三、哲学乃思维之纲<br>第二节 哲学在地质学中的作用<br>一、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br>二、哲学在地质学中的作用<br>第三节 系统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br>一、钱学森的系统思维方式<br>二、创新思维<br>三、科学思维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br><br>第二章 地质学高等教育的内容方法体系<br>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方法与形式——系统性<br>一、授课方式<br>二、结课方式<br>第二节 野外勘查和实验室动手能力——实践性<br>一、野外实习<br>二、实验室实验分析<br>第三节 科学研究中的开拓能力——创新性<br>一、创新性培养<br>二、严谨性教育<br>第四节 专业外语应用表达能力——主动性<br>一、词汇记忆技巧<br>二、专业词汇理解<br>三、阅读能力培养<br>四、听说与写作训练<br>五、英文教学互动<br>第五节 论文撰写中的思维能力——综合性<br>一、文献调研与综合<br>二、逻辑思维的训练<br>三、制图方法与技巧<br>第六节 论文答辩中的表达能力——条理性<br><br>第三章 地质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体系<br>第一节 地质学的思维方法<br>一、复杂问题简单化<br>二、特殊问题典型化<br>三、一般问题规律化<br>第二节 地质学研究的过程<br>一、指标<br>二、对比<br>三、配置<br>四、系统<br>第三节 地质学研究的特点<br>一、科学分类<br>二、定性描述<br>三、定量研究<br>四、综合概括<br>第四节 地质学研究的目标<br>一、论之有理<br>二、用之有模<br>三、预之有据<br>四、施之有效<br>第五节 地质学研究的意义<br>一、应用性<br>二、可行性<br>三、前瞻性<br><br>第四章 地质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br>第一节 题名与作者署名<br>第二节 摘要与关键词<br>第三节 正文<br>一、引言<br>二、方法<br>三、论证<br>第四节 结论<br>第五节 讨论与建议<br>第六节 致谢<br>第七节 参考文献<br>第八节 附录<br><br>第五章 地质科技论文中图表的功能<br>第一节 图表特点<br>一、内容的真实性<br>二、表达的规范性<br>三、图表的自明性<br>第二节 表格的种类与作用<br>一、数据表<br>二、特征表<br>三、分类表<br>四、对比表<br>五、演化表<br>六、分布表<br>第三节 插图的种类与作用<br>一、统计图<br>二、柱状图<br>三、剖面图<br>四、平面图<br>五、模式图<br>第四节 结论及认识<br><br>第六章 地质科技期刊介绍及论文发表指南<br>第一节 地质科技期刊介绍<br>一、《沉积学报》<br>二、《沉积与特提斯地质》<br>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br>四、《地球化学》<br>五、《地球科学进展》<br>六、《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br>七、《地球物理学报》<br>八、《地球学报》<br>九、《地球与环境》<br>十、《地学前缘》<br>十一、《地震学报》<br>十二、《地质调查与研究》<br>十三、《地质科学》<br>十四、《地质科技情报》<br>十五、《地质论评》<br>十六、《地质通报》<br>十七、《地质学报》<br>十八、《地质与勘探》<br>十九、《地质与资源》<br>二十、《地质找矿论丛》<br>二十一、《地质力学学报》<br>二十二、《第四纪研究》<br>二十三、《高校地质学报》<br>二十四、《工程地质学报》<br>二十五、《古地理学报》<br>二十六、《海相油气地质》<br>二十七、《海洋地质动态》<br>二十八、《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br>二十九、《矿床地质》<br>三十、《矿物学报》<br>三十一、《矿物岩石》<br>三十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br>三十三、《石油勘探与开发》<br>三十四、《石油学报》<br>三十五、《石油与天然气地质》<br>三十六、《世界地质》<br>三十七、《西北地质》<br>三十八、《现代地质》<br>三十九、《新疆地质》<br>四十、《岩石矿物学杂志》<br>四十一、《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br>四十二、《岩石学报》<br>四十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br>四十四、《中国地质》<br>四十五、《中国地质教育》<br>四十六、《中国岩溶》<br>第二节 地质科技期刊近年影响因子<br>第三节 如何提高科技论文发表的命中率<br>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