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报告<br> 转折调整务实行动——从哥本哈根高预期减排到坎昆务实调整<br> 摘要: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国际社会对在短期内达成国际协定的预期普遍降低,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却在加大力度。因而从总体上讲.2010年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出现一些转折,表现在:①国际谈判从减排目标导向转向资金、技术、透明度等行动导向;②国内政策从国际承诺论争转向国内减缓行动;③国W-ffq益与力量格局呈现复杂多样化趋势。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格局也从节能减排导向转向专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低碳促发展。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和绩效领先于世界。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中,中国需要积极努力,顺势而为。<br> 关键词:气候变化国际协定减缓行动低碳发展坎昆会议<br> 一哥本哈根会议:从乐观到挫折<br> 对哥本哈根会议高预期幻想的破灭,使国际社会普遍感受到挫折。这决定了2010年通向坎昆的道路,基础严重缺失,难以承受任何有分量的法律协议。<br> (一)哥本哈根会议预期<br> 对哥本哈根会议的高预期,源自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一路坎坷和缺乏经济动因的政治意愿。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没有任何具体目标,也没有量化的减排责任。1997年12月达成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公约》附件一缔约方到2008年的平均排放相对于1990年水平,欧盟减排8%,美国7%,日本6%,俄罗斯维持不变,冰岛、澳大利亚等国’还允许有所增加;发达国家在总体上减排5.2%①。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一些发达国家允许森林碳汇、从其他国家购买减排额度,使得《京都议定书》总体减排大打折扣。尽管如此,2年谈判达成的《京都议定书》,又经过8年讨价还价到2005年才生效。眼看议定书到期,2012年以后怎么办?2007年,在巴厘岛联合国气候会议上②,经过艰苦谈判达成“巴厘路线图”,创造性设计并启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公约》长远目标的双轨谈判,从而涵盖《公约》所有缔约方,期望2009年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新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协定。国际社会普遍期望,哥本哈根会议能够一帆风顺,完成《巴厘行动计划》。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