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的生存方式各不相同,最科学的工作方式非心脏莫属。一些养生专家甚至提出了“像心脏那样去工作”的养生观点。
众所周知,心脏的重量不到人体重量的0.5%,仅约300克,但它却担负着人体全身血液循环供给的重任。人体全身重量是心脏的200倍,相当于一个人要为200个人提供生命的能量。心脏的工作量多么大呀!
或许人们认为,心脏的工作量这么大,它一定是永不停息、兢兢业业、不知疲倦、不分日夜地苦干。事实恰恰相反,心脏的工作、休息是非常智慧、非常理性的。心脏的跳动也分为工作期(收缩期)和休息期(舒张期),如果以成年人平均心率每分钟75次计算,每一次心动周期平均为0.9秒,其中心房收缩期平均为0.3秒,舒张期平均为0.6秒,即1/3的时间工作,2/3的时间休息,相当于我们的8小时工作制。到晚上入睡时,心跳会自动调节为50次/分,收缩期仍然是0.3秒,舒张期却变成0.9秒,即1/4时间工作,3/4时间休息,相当于我们的6小时工作制。可见,心脏是多么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除善于工作、合理休息这一特点外,心脏还非常顾全大局。当人体遇到紧急情况或剧烈运动时,心脏能马上服从大局,根据需要加快心跳次数,心跳每分钟甚至达到150次或更多,这时每次心跳周期才0.4秒,收缩期0.2秒,舒张期0.2秒,即相当于12小时工作制,心脏表现出了很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心脏又非常有原则,这原则是为了保证生命的长治久安,人体的百年健康。心脏并不像人们那样蛮干,绝不接受“连续工作”的指令。因为连续工作不吃不喝、不睡不眠,等于失去健康,等于死亡。忙碌没有关系,但必须有休息,可以少休息一会儿,但不能不休息。因此,心脏在收缩期是处于“绝对不应期”,即不接受任何指令,只有休息后才接受指令。如果指令过早发出,心脏未能充分休息就提前工作,就是临床上的“早搏”。心脏在完成工作后紧接着就要求同样时间的补休,真正做到了公平合理,“有理、有利、有节”。
让人更敬佩的是心脏也懂得自我保护。当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度超过70%,供血能力明显减少时,它会向身体发出警告信号,如使心脏出现绞痛症状,以提醒主人赶紧采取保护措施。
纵观心脏的整个工作过程,它不仅做到了劳逸结合、中庸适度,同时还体现出了自然、和谐的境界。难怪有人说,心脏是自然造化的杰作,为了自己的健康,人们应该像心脏那样去工作,做到起居有时、饮食有节、生活规律、快乐轻松。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过分追求完美,就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碍身体健康。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完美,为了将事业做得尽善尽美,人们加起班来没完没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人们整日早出晚归,不注重饮食,拼命赚钱……然而,这些人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反而累坏了自己的身体。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完美主义者往往将个人标准订得过高,不切合实际,且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要求自己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事实证明,苛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会使人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而身心又是相互影响的,当心理被“完美”所迫时,身体便会做出一系列不良反应,如持续疲劳、不适增多、局部或浑身绷紧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胃口不好、睡眠质量差以及性欲减退……
追求完美,使人们饮食不规律,形成不良饮食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资料表明,决定人类健康的因素,40%在于遗传和生存的环境条件,8%为医疗条件,7%为生活环境和地理气候条件,而60%在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人类的健康有60%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为了自己的健康,我们应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们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完美,整日奔波忙碌,有时甚至连吃饭时间都无法挤出,只能匆忙吃几口或不吃。殊不知,长期不规律的饮食有可能使自己患上多种疾病,比如,胃溃疡、十二指肠炎、胆结石、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有关研究表明,到2015年,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将比1985年的1320万多1倍;发展中国家死于此病的人数也将由720万增至1670万,且死亡者多为壮年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很多年轻的精英在事业如日中天时疲劳而死的例子比比皆是。不仅如此,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身边还出现了许多“小胖墩”,最近医学研究表明,这些孩子成年后,极易发生“生活方式病”。肥胖男子在70岁以前患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中风、结肠癌等疾病的概率要比正常体重的男子高2倍;肥胖女性70岁之前患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机会比正常体重的女性高2.56倍。这都与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关。
另外,有些过度追求完美的人喜欢用烟酒来缓解因追求完美而产生的压力。但是,长期嗜酒却能诱发多种癌症,比如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等。医学研究指出,肺癌的发生,抽烟者是不抽烟者的220倍。不要庆幸你还没有任何病发症状,或者厌倦了这些司空见惯的说辞,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嗜干你身体精华的“黑蝙蝠”,不信,你就试试看!
过度追求完美,使人们陷入恶劣的情绪中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恶劣的情绪最能使人短命夭亡。而恶劣及紧张的情绪大多由过度追求完美所致。情绪恶劣,过度紧张、疲劳不仅会诱发疾病,损害健康,有时甚至还能夺去人的生命。
美国的《今日心理学》说完美主义是一种流行病。诚然,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让人更加精益求精,但过度的完美主义却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产生焦虑沮丧之情而又无法登上成功之巅。
过度追求完美的人往往给自己定下高不可攀的标准,一旦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会收获无情的挫折。不但打击自己的积极性,还有可能让自己沉浸在失败前的担惊受怕和失败后的悲观丧气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