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们身体里有着怎样的秘密
1.人类生存的根本是元气
心脏为什么会跳动?血液为什么会流动?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暗藏着一个重要的中医观念--就是 "气"。此中的"气",就是中医所说的"元气,先天之气",是一种不可见的特殊的物质形式,如同已被人类认识和肯定的经络。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无血不存,血无气不行,二者相互依存,形成了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流动。
《史记·扁鹊传》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说神医扁鹊周游列国,有一次路过一个叫虢国的小国。路人纷纷传说虢国太子在早上鸡鸣时分,突然莫名死了,因为距当时还不到半天时间,尸体还没有收殓。然而扁鹊知道太子并没有死,他请求为太子诊治。扁鹊在太子的头、胸、手、脚等处扎了几针,然后太子就"活转"过来了。一时之间,举国轰动,人们纷纷传说扁鹊能将死人医活。可是扁鹊却说道:"并非我能起死回生,其实是他自己救了自己,因为他自身尚有元气,有着自我恢复的能力,我所做的只是扶了他一把而已。"
我们常常听说,这个人是元气不足?要补元气。可究竟什么是元气?
元气是中医的一个概念,流传了两千多年,用现代的西医语言来描述元气就是:每个人的生命力是不同的,这个生命力是人体的各脏器功能的综合指标。元气产生于生命形成的同时,来源于父母的遗传,存在于人体的肾脏。元气为人体健康的先天之本,是生命的原动力,元气充裕则身体健康,元气不足或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生命终结。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元气从出生开始,一直到最后离开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被消耗的过程。可以说,正是我们身体里的元气维持了生命的全过程。
中医学中讲元气,就是"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说你受于"天"。简单理解就是,当每个人生下来以后,我们的身体里就有爸爸妈妈的先天之气,被称为"元气"。除了这种与生俱来的,同时还有后天的呼吸之气和水谷之气,通过这些来维持每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人是天地的产物,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阴和阳的有机结合,它是一个阴和阳的统一体。在阴气和阳气的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二",形成了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的阴阳两极。如果只有阴和阳,没有"三",是不会有万物的。那么,老子所谓的"三"又是什么呢?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的上升与天气的下降,构成了一种"运气"的状态,这种运动着的气的状态,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产生的根本原因。
古人讲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用中国文化的观点来说:构建整个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构成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最小物质就叫做气。因此,中医学始终是建立在人和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如果离开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就没法谈中医学的养生。关于元气,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产生的。想一想,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只有身体的那根脐带是跟妈妈通着的,"哇哇"一哭落地以后,我们自身的气,就和天地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有的相关性。
中医中素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古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元气是任何疾病得以根除的根本,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就说"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意思是说,诊病过程中,决定患者生死的不是患病的轻重,而是患者自身元气的存亡。元气足,病重也能康复;元气弱,小病也能要了人的性命。
对付疾病的真正勇士,不是医生,不是药物,不是现代化的医疗设备,而是你自身既有的元气!医生的职责就是点燃患者的元气,使之返回正常的状态,元气恢复了,它就能排兵布阵,挥戈舞戟,将疾病一网打尽,于是,人体就能康复如初。追本溯源,生病是因为元气损伤所致,所以康复的根本就在于使元气恢复正常。
在中医中,恢复元气有多种方法,有食疗、按摩、针灸、药疗等,方法万千该如何抉择呢?我们应该优先使用食疗的方法,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盲目吃补药,为什么呢?"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这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药皆三分毒",吃进一味药就给身体带进一分毒,所以我们应该"多食慎药",尽量从饮食中摄入一些能量。可吃也不能盲目,而是要有选择地吃。例如,羊肉要是和西瓜同时吃,那就伤元气。同样地,吃鸡肉就不要吃芹菜,吃了鹅呢,就别吃鸡肉……要想养我们的元气,像这样的细节一定不可以忽视。
抗衰补气小贴士
含儿茶素的绿茶,能抗氧化;
番茄有茄红素,有助减少心血管病变;
苹果富含维生素C和果胶,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和血糖;
含大量维生素E的杏仁,有益心脏;
蓝莓含花青素,能扫除自由基;
芥菜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C,有助男女荷尔蒙正常代谢;
深海鱼能减少血管阻塞;
番薯是天然女性荷尔蒙来源;
小麦胚芽含维生素E;
大豆能预防骨质疏松。
2.天地间有三宝,人有精、气、神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在天,有三宝:日、月、星。在地,有三宝:水、火、风。于是结合大自然最神圣的产物--人类,中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认为它们是人体能获得健康长寿至为宝贵的基本物质。在《红楼梦》里,贾母给宝玉选择妻子时,黛玉和宝钗都是不差上下的,但就是在健康程度上,明显薛宝钗更胜一筹。黛玉的气血不畅,忧思伤脾,气郁伤肺,这些都在她的容颜上留下了不健康的痕?,所以贾母说,恐怕她也是一个不会长寿的人。可见,通过看一个人的外在特征,可以看出体内的精、气、神是不是充足。一个人如果神采飞扬、气宇轩昂,那多半就说明这个人精气足,身体也会相当的健康。
什么是"精、气、神"?
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特别近。通常我们与人初次相逢,就会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相貌对这人的性情啊,人生阅历啊,或者是人品啊略作推测。这种所谓的"望相"就是最大众的一种"望神",这种情况下,我们看重的并非是一个人的相貌如何,而是这个人外表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怎么样。那么,带动这种内?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精、气、神"。一个人身体越是健康,就会越发显得有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最容易看出"神" 的状态,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面部,尤其是眼睛,所以在很多形容人的时候,会用"神采奕奕"这样的动人词语。
健康小评判
人体的各脏器功能都有一个健康指标,它包括:
最佳的健康指标--健康指标的上线;
最低程度的健康指标--健康指标的下线;
阈值--就是健康上线和健康下线中间的值,阈值越大,代表人的调节能力越强。
一般来说,健康值的上线越高,往往代表人的健康越强,人的生命力越强;如果健康下线程度偏低,并且低过下线的值,人体就进入了亚健康状态。
一个婴儿握拳的力量能够负担他自身的体重,也就是说,假如你把一根手指放进婴儿的手中,他就会本能地紧紧握住,这个力量能够将婴儿拎起来。想一想,是不是很神奇。其实,这个现象一点也不奇怪。《老子》中说,婴儿是非常柔弱的,但是他握着的拳头却是异常坚固的。《黄帝内经》就说明了,婴儿刚刚降生,根本没有损耗来自天然的真气,也就是元精、元气和元神。所以,婴儿的肝气很旺,肾?充足,他们的拳头就会很有力。也正因为这种"精之至也",婴儿的小生殖器也会常常勃起,那也就是肾精非常充足的表现。
人体的"三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当这三者处在协调状态时,则人体就精充、气足、神全,这样的人能健康长寿。精、气充足的人,往往就能够生神,就好像是水与植物的关系,只有水分充足,植物才会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神,是精的产物,没有精,则神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将枯竭凋萎,神是依靠精的滋养而旺盛起来的。但神反过来又会主宰人体的气,使气的运动自如,升降出入正常,不致乱成一团,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气机协调"。
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每个人体内,不论男女,都有这种物质。《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这种基本物质是先天带来的,是父母结合之后,遗传给子女的基本物质。精在人体内是维护人的生命的高级物质,即精液。精有阴精、阳精、元精之分。人吃食物,入胃后,经消化、吸收营养,先化成胃津。胃津送入心的左下耳房(心分四房:左上、下耳房和右上、下耳房)化成红血,红血入任脉化成阴精,阴精入睾丸宫化成阳精,阳精内有精虫。人之五脏?各有其精,故有五脏之精华皆聚于二目之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