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元法的命名及使用可追溯至1978年第一届国际边界元法会议的召开和Brebbia的边界元法书籍的出版,并迅速发展为同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并驾齐驱的现代数值解法。一个标准的边界单元法暗示着在计算区域上无网格,而在边界上离散后得出的边界积分方程将产生一个全局稠密的边界单元矩阵。因此,边界元法技术需要两个主要的步骤来获得数值解,也就是,通过积分核形成全局矩阵,再求解所得矩阵。它与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区域解法相比,由于降低了问题的维数,而显著降低了自由度数,边界的离散也比区域的离散方便得多,可用较简单的单元准确地模拟边界形状,最终得到阶数较低的线性代数方程组。又由于它利用微分算子的解析的基本解作为边界积分方程的核函数,而具有解析与数值相结合的特点,通常具有较高的精度。特别是对于边界变量变化梯度较大的问题,如应力集中问题,或边界变量出现奇异性的裂纹问题,边界元法被公认为比有限元法更加精确高效。由于边界元法所利用的微分算子基本解能自动满足无限远处的条件,因而边界元法特别便于处理无限域以及半无限域问题。边界元法的主要缺点是它的应用范围以存在相应微分算子的基本解为前提,对于非均匀介质等问题难以应用,故其适用范围远不如有限元法广泛,而且通常由它建立的求解代数方程组的系数阵是非对称满阵,对解题规模产生较大限制。对一般的非线性问题,由于在方程中会出现域内积分项,从而部分抵消了边界元法只需离散边界的优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