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史(1958-2001)》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并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龄”不足50年,看起来似颇短促。但如果用历史的时间尺度来度量,它还是在中华古国文明的道路上走过了百分之一的路程,而同一时期正是从“大跃进”到“调整巩固”到“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大动荡、大变迁。准确描绘这一段时代背景恐怕需要的是一两代历史学家的努力。而这样的背景下,受其影响,一项事业、一个机构,乃至一个人的经历同样是跌宕起伏,难以写真。可以举一个例子:北京天文台最早的工作基地——沙河工作站。它一开始的两间竹板房是北京天文台的第一个实验室,启动了射电天文建设;接着按原计划在那里建了“时间服务”,后来又添上了“人造卫星服务”;继而全台各门学科陆续进驻沙河站,使它一度成为繁忙的临时“大本营”,好几个业务团队在此“整军待发”;“文化大革命”期间,它却变成了一所“牛棚”;而今天这一切都已经消失,雄踞在那里的是一座颇为气派的私立寄宿学校,不过在一个角落里还留有几间屋子见证“天文学的产业化”。还有一个展室,展现了这个小小天文单位的“文物化”。真可谓几度沧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