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意大利细菌学家Cantani发明了一种吸入非致病性细菌以减少痰中结核杆菌数量的治疗方法。
1888年,应用革兰阴性细菌联合革兰阳性细菌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
1890年,意大利医生Forlanini发现肺塌陷后,可促使结核病痊愈,他通过减少肺容量建立了第一种结核病治疗方法——肺塌陷疗法,它包括单边或双边气胸疗法和胸廓成形术。
1910年,Jacobaeus首次成功地应用胸腔镜进行人工气胸疗法以治疗肺结核空洞。
1925年,丹麦科学家tolger Mollgaard应用一种金和钠的化合物硫代硫酸金钠(sanocry-sin)治疗结核病,被称为金疗法(gold therapy),动物实验证明是安全的,随后应用于人类。然而Secher和Fabet。医生证明该化合物具有毒性。丹麦和英国的医生应用小剂量治疗结核病仍有毒性。1934年,美国科学家再次证明金疗法具有毒性,随后的一年内欧洲停止应用金疗法。
1942年,美国科学家Feldman和IIinshaw报道了第一个抗结核药物普罗明(Promin,4,二氨基一二苯砜一,一二葡糖磺酸钠),遗憾的是临床实验显示它具有显著的不良反应而未获成功。
1943年,Selman A.waksman从灰色链霉菌中纯化出一种化合物,1944年研制出第一个有效的抗结核药物链霉素(Streptomycin,SM)用于结核病人,阻止了结核病的进一步恶化,使痰菌转阴,病人可完全治愈。至此,结核病治疗进入了有效化疗时代,使结核病的控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全球结核病疫情迅速下降。
1946年,Lehmann发明了一个中等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sylicacid,PAS),1947年,发现结核杆菌对SM出现耐受性,1948年,SM和PAS联合用于抗结核。
1951年,Robizek和Selikoff发明了异烟肼(Isoniazid,INH),发现INH与PAS联用比SM与.PAS联用更有效,再一次证明了联合用药的优势。
1954年,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1955年环丝氨酸(Cycloserine)、1962年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1963年,利福平(Rifampicin,RFP)等抗结核药物相继问世,临床上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案,使结核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结核病“标准”化疗方案,短程化疗成为结核病治疗的最大热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至1973年结核病发病率与病死率已明显下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结核病逐渐得到控制。
1977年,开始采用6个月的抗结核短程化疗(short-course chemotherapy)方案,包括2个月的强化治疗,随后进行4个月的巩固治疗。
20世纪60年代,结核杆菌耐药问题引起关注,1970年美国第一次报道耐药结核病的暴发流行,1995年,英国第一次报道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 culosis,MDR-TB)的暴发流行,结核杆菌耐药、耐多药阻止了结核病发病率、病死率下降的脚步,再加上HIV感染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结核病发病率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回升。
20世纪80年代,德国Sanumkehlbeck公司生产了一种草分枝杆菌制剂(商品名为乌体林斯),系多功能免疫增强药,其主要成分是灭活的草分枝杆菌,开创了结核病免疫辅助治疗结核病的先河。成都金星健康药业有限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将该药引进我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