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超循环:生态方法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70764
  • 作      者:
    袁鼎生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袁鼎生,1955年6月生,广西全州县人: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文学院教授;广西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候鸟型”专家,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br>    1994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以来共获得16项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著书10部。主编著作11部,合作著书8部;发表论文l00余篇。生态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有:《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生态艺术哲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生态美的系统生成》(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展开
内容介绍
    基于哲学方法,筹谋学术战略,标划学术人生的超循坏;根据科学方法,营运学术方略,生发学科系统的超循环;遵循技术方法,施展学术策略,推进学术活动的超循环。三者环回圈升,形成方法生态系统。方法生态与学术生态同一,学术生态与研究对象的生态同一,研究对象的生态与所属生境、环境的生态同一。在这种同一中,超循环的生态方法实现了与社会之道、自然之道的结合,跟思维之道、存在之道的同构,发展为网络生态辩证法。
展开
精彩书摘
    学者的第二个功能是诠释与批判。这是一种建构式的诠释与批判,而非散点式的注释与评点。也就是说,他要揭示经典特别是经典之间的逻辑生态与历史生态,形成学科的活态发展结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批评。具体言之,他要把经典的逻辑构架、逻辑关系理清,分辨出它们对本时代学科发展主潮的凝聚性与结晶性,分辨出它们对前代学科逻辑的承续性与转换性,分辨出它们对后代学科逻辑的影响性与启迪性,从而形成学科发展的整生结构,生发研究性、创造性、建构性的学习与接受。这样的学者,有着推进学术生态发展的潜能,而非仅仅是一本“活字典”,或者一个“数据库”。<br>    学者的第三个功能是承传。他要从经典的历史发展中,学科历史化的逻辑生态中,准确地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科学地预测学科发展的趋向,以利合规律合目的地实现学科的创新与创造,自然而然地展开对学科的承传。这种承传,超越了知识传递的承传,形成了学科本质生长与发展的承传。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学科生态发展意义上的承传。<br>    显而易见,这是从学科生长的角度来要求学者的,是从学人实现其后发展目标的需要来要求学者的,是创新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对学者的本质要求,是学者本质的新发展。学者只有四维时空地把握学科发展的生态图式和生态谱系,才可能实现学说目标与学人目标的耦合并进。这就说明,学者是选择性与批判性的学习造就的,是经典性和系统性的学习造就的,是研究性、创造性、熔铸性、建构性学习造就的。<br>    ……
展开
目录
序<br>前言<br>第一编  学术战略——学术人生的超循环<br>第一章  学术目标<br>第一节  学说的目标<br>第二节  学人的目标<br>第三节  学术目标的确立原则<br>第四节  学术目标的实现机制<br>第二章  学术素质<br>第一节  学术素质循环对生的结构<br>第二节  学术素质的整生规律<br>第三节  学术素质与生态辩证法<br>第三章  学术范式<br>第一节  学术范式的生态结构<br>第二节  生态范式<br>第三节  整生范式<br>第四章  学术路线<br>第一节  学术路线与学科构建的规律<br>第二节  学术发畏的辩证对生路线<br>第三节  学术路径与学科超越<br>第二编  学术方略——学科系统的超循环<br>第五章  应用研究的螺旋生发<br>第一节  应用研究的价值<br>第二节  应用研究的规则<br>第二节  应用研究的规程<br>第六章  史论生态圈<br>第一节  史与论对生环升<br>第二节  美学史螺旋演进的范例<br>第三节  文学史立体环生的范型<br>第七章  理论生态圈<br>第一节  抽象化与具体化耦合环进<br>第二节  理论网络立体旋升的机理<br>第三节  民族艺术生态学理论网络立体环进的模型<br>第八章  比较研究的生态化圈升<br>第一节  比较学科的生态研冤<br>第二节  比较学科生态研究的发展<br>第三节  比较学科网络研究的整生范式<br>第九章  元学科的引领性环进<br>第一节  元学科是学科学<br>第二节  元学科使所属学科自觉自由发展<br>第三节  元生态人类学的范例<br>第十章  前沿学科生发圈<br>第一节  学科生态的耦合旋进<br>第二节  前沿学科圈与生境及环境的耦合环升<br>第三节  前沿学科的群落态圈升<br>第三编  学术策略——学术活动的超循环<br>第十一章  研究性学习<br>第一节  建构性学习<br>第二节  预测性学习<br>第三节  耦合性学习<br>第十二章  再造性欣赏<br>第一节  体悟文学本体的方法<br>第二节  文本与读者的对生规程<br>第三节  文学欣赏再造规律的推广<br>第十三章  生态性批评<br>第一节  生态批评的本体性规范<br>第二节  生态批评实验<br>第三节  文学生态批评规律的普适性<br>第十四章  系统性写作<br>第一节  写作过程<br>第二节  修改过程<br>第三节  写作策略<br>探寻新范式  生发元范畴(代后记)——袁鼎生教授访谈录<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