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俞樾在《脉虚篇》中认为,“医之治病,其要在脉”,而脉象则不可凭信。他援引《周官》《素问》《史记·扁鹊传》里关于脉象分析的相互矛盾,批评扁鹊言脉“功在一时,罪在万世”。他说:“昔王充做《论衡》有龙虚、雷虚诸篇,曲园先生本此而做脉虚之篇。脉虚之篇成,而废医之论决。”
脉学是中医学最有代表性的学问和技术,其理论既浅显也深奥,其技术难于学习而易于使用。说中医的脉学理论浅显,是因为中医认为脉就是人体里的河流,有运载生命物质的功能,也是人体各部互相联络、传递信息的通道;说它深奥,是因为时至今日,尽管解剖学已经十分发达,仍然没有找到脉学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脉学的作用涉及许多具体的组织结构,而不是一种具体形态的解剖组织。尽管不同的医家对于同一位病人脉象的描述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是不仅浮沉迟数大致不错,而且每一位医家都建立了自己的“标准参照系”。就如同《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是一样的,而每一个支部的要求“各有不同”。
俞樾先生在《药虚篇》中说,《神农本草经》为扁鹊的弟子子仪所为,其中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等,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俞樾认为这样划分药物是没有道理的,“上品药”不足以养命,“中品药”也不足以养性,如此一来便轻而易举地废除了200多味药物。他说:“独执区区下药欲以夺造化之权,操生死之柄,不亦惑乎?”他认为《神农本草经》历经数代增补,药性杂乱,坊间混淆,已经不可应用。他说“医之所以治病者,药也。药则不可恃,脉虚、药虚,斯医亦虚矣,曲园先生所以愤然而议废医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