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执笔时,正逢伟大的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100周年。100年来,人类的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物理学的触角深入到方方面面,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宇宙的物质性到微观层面上研究夸克的物质性及其运动规律;《相对论》《量子力学》《弦理论》《大统一论》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物理学的一场场伟大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在生物学领域,用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w.Gilbert的话来说:“传统生物学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实验的。现在,基于全部基因都将知晓,并以电子可操作的方式驻留在数据库中,新的生物学研究模式的出发点应是理论的。一个科学家将从理论推测出发,然后再回到实验中去,追踪或验证这些理论假设。”(引自英国《自然》周刊1991年版)
纵观生物学的发展历史,生物学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代,即传统生物学(也称为经典生物学)时代、分子生物学(或称为遗传工程)时代、量子生物学(或称智能)时代。无论是传统生物学还是分子生物学都仅仅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缺乏一个重要体系的加入,那就是量子物理体系,而这一缺憾极大地阻碍了生物学的发展速度,阻碍了生命科学的发展速度。量子生物学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并基于1997年“克隆”多莉绵羊的科学实验成功引发的一场生物理论创新而诞生的。
2001年出版的《初探量子生物世界》一书,建立了量子生物学的理论基础;2005年出版的《再探量子生物世界》一书,从人类意识的基本单元是“量子弦”这种物质性出发,论述了人类的起源,太阳系运动的生命效应;论述了人体心态与宇宙场态的三要素“精、气、神”,把量力学的“随机论”与相对论的决定论巧妙地引入生物学中,使人类认识“自我”,回答“我是谁”、“谁是我”成为可能。
量子生物世界是无比灿烂的,我们的宇宙、我们的银河系、我们的太阳系、我们地球人,都是尺寸大小不同的量子生物世界。恒星、行星、卫星以及人类的肉体,都是量子海洋包围着的孤岛。拿太阳系来说,从水星到土星,是智能量子生物圈,土星与天王星之间隔着一个很宽阔的量子河,约是土星到太阳距离的2倍;从天王星到冥王星是潜在量子生物圈,冥王星到新发现的女神星(塞得娜)之间隔着第二个很宽阔的量子河,约是冥王星到太阳距离的近2倍。根据“三极理论”假设,太阳系还应该有另外两颗行星,它们与女神星处于夹角约为12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