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核酸酶学:基础与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63452
  • 作      者:
    张今[等]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核酸酶学不仅是核酸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酶学的一个独特分支。《核酸酶学:基础与应用》是国内首部全面、系统介绍核酸酶学的基础、应用及发展趋势的专著。内容涵盖核酸酶的结构原理和催化基础、自身剪切类核酶、自身剪接类核酶、RNP类核酶、脱氧核酶、核酶和脱氧核酶的设计、核酶编码核肽酶和蛋白质酶以及核酶与脱氧核酶的应用等。<br>    《核酸酶学:基础与应用》可供从事生命科学研究与教学的人员参考,也可用作生命科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核酶”概念发展的源头,应该首推Crick。他在1968年首先提出RNA既携带遗传信息,又具有催化活性的假设。1981年,Cech等发现四膜虫的前体rRNA可以在没有蛋白质存在的情况下自身催化切除内含子,完成加工过程。1983年,A1tman等在研究细菌RNaseP(ribonucleaseP)时发现,该酶中的RNA分子单独完成前体tRNA加工。基于Cech和Altman的创造性工作,1989年两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随后加入核酶目录的有11类内含子、锤头核酶(hammerheadribozyme)和发夹核酶(hair-pinribozyme)等。<br>    1981年前,人们认为蛋白质是细胞中唯一的大分子催化剂。核酶的发现是酶学一次伟大的变革,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酶的概念,而且为“RNA世界”假说提供了前提,这对于地球上生命如何出现具有重要意义。1986年,Gilbert提出了“RNA世界”的假说。该假说指出,在生命起源早期,生命世界是由RNA组成的RNA分子具有双重功能,既像DNA一样携带遗传信息,又像蛋白质一样催化各种化学反应,包括自身的复制反应。同年,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PCR)。科学家用PCR技术可以在实验室迅速扩增DNA分子。20世纪90年代初,PCR技术成功地用于体外进化。一些实验室应用体外选择/筛选/进化获得各种催化反应的核酶,包括在生命起源和进化过程中有重要意义的核酶,如RNA连接酶、tRNA合成酶和转肽酶等。上述工作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诞生都离不开思想和技术的背景。2000年前后核糖体被证明是一种核酶,它在所有细胞的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核开关核酶等调节细菌和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前体mRNA的剪接是剪接体催化。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1章 引论<br>1.1 核酸酶发展简史<br>1.2 核酸酶催化的反应类型和分类<br>1.2.1 天然核酶催化的反应类型和分类<br>1.2.2 工程核酶催化的反应类型和分类<br>1.2.3 脱氧核酶催化的反应类型和分类<br>1.3 “生物催化功能流”假说<br>1.3.1 核酶的“核心地位”<br>1.3.2 生物催化进化的模型<br>1.3.3 生物催化功能可能传递<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2章 核酸酶的结构原理和催化基础<br>2.1 引言<br>2.2 核酸酶的基本构件<br>2.2.1 含氮碱基及碱基配对<br>2.2.2 糖环的折叠<br>2.2.3 磷酸基团<br>2.2.4 核苷和核苷酸的构象<br>2.3 核酸酶结构的多样性<br>2.3.1 核酸酶的结构元件<br>2.3.2 三向接合结构<br>2.3.3 鸟嘌呤四联体结构<br>2.3.4 假结结构<br>2.4 核酸酶的催化机制<br>2.4.1 质子转移<br>2.4.2 核酸酶催化中质子转移<br>2.4.3 金属离子作为核酸酶催化的重要辅因子<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3章 自身剪切类核酶<br>3.1 引言<br>3.2 锤头核酶<br>3.2.1 最小锤头核酶<br>3.2.2 全长锤头核酶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br>3.2.3 锤头核酶的分裂机制<br>3.2.4 哺乳动物mRNA中断续的锤头核酶<br>3.3 发夹核酶<br>3.3.1 自然界的发夹核酶<br>3.3.2 发夹核酶的结构<br>3.3.3 发夹核酶的活性部位和催化机制<br>3.4 VS核酶<br>3.4.1 VS核酶<br>3.4.2 VS核酶的结构<br>3.4.3 VS核酶底物的结构<br>3.4.4 VS核酶的活性部位和催化机制<br>3.4.5 发夹核酶和VS核酶之间的相似性<br>3.5 HDV核酶<br>3.5.1 HDV生物学简介<br>3.5.2 HDV核酶的结构<br>3.5.3 HDV核酶的活性部位和催化模型<br>3.6 glmS核酶<br>3.6.1 适体与核开关<br>3.6.2 glmS核酶的生物化学特性<br>3.6.3 glmS核酶的结构<br>3.6.4 glmS核酶自身分裂机制<br>3.6.5 结束语<br>3.7 CPEB3核酶<br>3.7.1 真核生物存在自身分裂核酶<br>3.7.2 自身分裂核酶的体外选择<br>3.7.3 CPEB3核酶的结构<br>3.7.4 CPEB3核酶的催化机制<br>3.7.5 CPEB3核酶可能的生物学作用<br>3.7.6 结束语<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4章 自身剪接类核酶<br>4.1 引言<br>4.1.1 内含子<br>4.1.2 内含子核酶<br>4.2 Ⅰ类内含子<br>4.2.1 Ⅰ类内含子的分布<br>4.2.2 Ⅰ类内含于的二级结构<br>4.2.3 Ⅰ类内含子的三级结构<br>4.2.4 Ⅰ类内含子的自身剪接<br>4.2.5 Ⅰ类内含子折叠机制<br>4.2.6 Ⅰ类内含子的进化<br>4.3 Ⅱ类内含子<br>4.3.1 Ⅱ类内含子的生物学意义<br>4.3.2 Ⅱ类内含子的结构<br>4.3.3 Ⅱ类内含子的活性部位<br>4.3.4 Ⅱ类内含子催化的反应和化学机制<br>4.3.5 Ⅱ类内含子的折叠机制<br>4.3.6 Ⅱ类内含子的进化关系<br>4.4 类-Ⅰ类内含子——GIR1核酶<br>4.4.1 GIR核酶<br>4.4.2 GIR1核酶的生物化学表征<br>4.4.3 GIR1核酶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br>4.4.4 结论<br>4.5 RNA复制酶的探索<br>4.5.1 自动催化组装途径<br>4.5.2 交叉催化途径<br>4.5.3 体外进化途径<br>4.5.4 搜索天然复制酶核酶<br>4.6 结束语<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5章 RNP类核酶<br>5.1 引言<br>5.1.1 RNP核酶<br>5.1.2 RNP蛋白质酶<br>5.1.3 RNP酶<br>5.2 RNaseP<br>5.2.1 RNaseP的特性<br>5.2.2 RNasePRNA的化学<br>5.2.3 RNasePRNA的二级结构<br>5.2.4 细菌RNasePRNA的晶体结构<br>5.2.5 底物识别的决定因素<br>5.2.6 RNaseMRPRNA<br>5.2.7 结束语<br>5.3 剪接体核酶<br>5.3.1 剪接体的组成<br>5.3.2 剪接体RNA催化的证据<br>5.3.3 剪接体的活性部位<br>5.3.4 结束语<br>5.4 核糖体核酶<br>5.4.1 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br>5.4.2 核糖体肽酰基转移酶的活性部位<br>5.4.3 肽键形成的机制<br>5.4.4 结束语<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6章 脱氧核酶<br>6.1 引言<br>6.1.1 DNA作为酶的潜能<br>6.1.2 DNA酶的体外选择<br>6.1.3 DNA酶催化功能的改进<br>6.1.4 DNA“催化作用”<br>6.1.5 DNA酶的结构和催化机制<br>6.2 分裂RNA的脱氧核酶<br>6.2.1 DNA催化RNA的分裂<br>6.2.2 8-17脱氧核酶<br>6.2.3 10-23脱氧核酶<br>6.2.4 分裂RNA“二分”脱氧核酶<br>6.2.5 分裂RNA的DH2脱氧核酶<br>6.2.6 分裂RNA的脱氧核酶活性的调节<br>6.3 分裂DNA的脱氧核酶<br>6.3.1 自身分裂脱氧核酶的体外选择<br>6.3.2 Ⅱ类脱氧核酶的最小结构域<br>6.3.3 Ⅱ类脱氧核酶分裂DNA的产物和分裂机制<br>6.3.4 自身分裂N-糖基化脱氧核酶<br>6.4 连接RNA的脱氧核酶<br>6.4.1 连接成线性RNA的脱氧核酶<br>6.4.2 连接成分支RNA的脱氧核酶<br>6.4.3 连接成套环RNA的脱氧核酶<br>6.5 连接DNA的脱氧核酶<br>6.5.1 具有连接酶活性的DNA金属酶<br>6.5.2 自身连接的脱氧核酶<br>6.6 催化其他底物的脱氧核酶<br>6.6.1 自身磷酸化脱氧核酶<br>6.6.2 光解酶活性的脱氧核酶<br>6.6.3 小分子底物的脱氧核酶<br>6.6.4 催化Diels-Alder反应的脱氧核酶<br>6.6.5 DNA酶催化氨基酸侧链反应<br>6.7 结束语<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7章 核酶和脱氧核酶的设计<br>7.1 引言<br>7.1.1 脱氧核酶催化活性调控的设计<br>7.1.2 基于脱氧核酶的生物传感器的合理设计<br>7.1.3 基于脱氧核酶的分子逻辑门的设计与构建<br>7.2 环状核酶的设计<br>7.3 环状脱氧核酶的设计<br>7.4 环状核酶-脱氧核酶组合酶的设计<br>7.5 核酶与脱氧核酶转换的设计<br>7.6 双功能别构脱氧核酶的设计<br>7.7 结束语<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8章 核酶编码核肽酶和蛋白质酶<br>8.1 引言<br>8.2 核酶编码核肽酶<br>8.3 Ⅰ类内含子编码内切核酸酶<br>8.4 Ⅱ类内含子编码反转录酶<br>8.5 Ⅰ类内含子和Ⅱ类内含子编码成熟酶<br>8.6 结束语<br>主要参考文献<br><br>第9章 核酶与脱氧核酶的应用<br>9.1 引言<br>9.2 核酶是基因失活的工具<br>9.2.1 分裂特定靶向mRNA核酶的设计<br>9.2.2 核酶进入细胞的途径<br>9.2.3 核酶介导的基因失活<br>9.3 核酶在抗病毒方面的应用<br>9.3.1 抗艾滋病病毒<br>9.3.2 抗肝炎病毒<br>9.3.3 抗其他病毒<br>9.4 脱氧核酶在抗病毒方面的应用<br>9.5 核酶和脱氧核酶在肿瘤治疗研究中的应用<br>9.5.1 脱氧核酶在癌症临床治疗研究中的应用<br>9.5.2 核酶抗乳腺癌细胞的研究<br>9.5.3 核酶对癌细胞生长和癌变的抑制作用<br>9.6 核酶调控糖代谢<br>9.7 结束语<br>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