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共运史与社会主义研究辑刊.2013年卷(总第3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16972
  • 作      者:
    程玉海,张祥云,秦正为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程玉海(1954-),男,山东聊城人,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导,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国际政治和国际共运学会名誉会长,山东省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基地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史。
  
  张祥云(1966-),男,山东莱州人,聊城大学学科建设处处长,教授,博士,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理事,山东省国际政治和国际共运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基地负责人,研究方向为苏联与当代俄罗斯问题。
  
  秦正为(1973-),男,山东阳谷人,聊城夫学世界共运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国际政治和国际共运学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展开
内容介绍
  160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过了跌宕起伏的历程,积淀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教训。今天,站在21世纪初所能达到的认识高度,理性地、科学地审视、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分析和总结16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探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发展的机理、规律,从而加深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加强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理支撑,使我们在新的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获得走向未来的新的、更高的起点,取得更大的自由和主动,应当是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还有其特有的具体内涵和特定的规定性。对此,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十七大进一步丰富,综合起来可以表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而不能是任何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想、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或文化的多元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理想即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科学信念,有道德即要遵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其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并使“五爱”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体现出来,有文化即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有纪律即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增强法纪观念,自觉地遵纪守法,并且“四有”目标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法律是保证、文化是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并且四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和谐性的有机统一,面向现代化即必须顺应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向世界即改革与发展不仅要着眼于中国还要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即文化发展必须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民族性即必须是“中华文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科学性即必须具有真理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大众性即必须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以人为本,和谐性即必须具有包容性、共生性和创新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也具有鲜明的基本特征。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是“中国特色”,具有民族性。
  ……
展开
目录
苏俄与中国西藏关系探微
——基于两份档案材料的考察
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思想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三重维度及其启示
——基于“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的思考
布哈林悲剧再研究:以党内民主为视角的考察
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性质新论
布莱尔对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的定位与调整论析
最熟悉的陌生人: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的政治分析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法制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中国政府改革创新
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
中国文化外交模式建构——以孔子学院为例
冷战后中国对世界多极化的认识与对策
影响德才兼备用人标准落实的制度困境及其归因
刍议官德的认识困境
浅议规避干部选拔工作中的腐败
党政干部“弱势感”解读
网络反腐:兴起缘由、价值解读与风险防范
人大监督的动力贫困与动力生产
浅谈转型期我国农村公民参与问题及解决路径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重新审视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兴衰之路:民族问题视域下的苏联民族国家建设研究》评介
《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阈》评介
《当代中国外交新论》评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论》评介
《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民主化研究》评介
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2年年会在青岛召开
当今世界变化中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