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列宁、卢森堡、考茨基与伯恩施坦主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22526
  • 作      者:
    贾淑品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列宁、卢森堡、考茨基与伯恩施坦主义》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选题从列宁、卢森堡、考茨基对伯恩施坦主义的认识入手,在客观地解读列宁、卢森堡、考茨基、伯恩施坦生前的著作、文稿、书信等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展开论述,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着重评介了列宁、考茨基、卢森堡在关于社会主义的“目的与运动”、资本主义民主、议会和普选,资本主义崩溃论以及政党建设等方面与伯恩施坦认识的异同点,注意将他们的论述置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呈现相对稳定和不断发展状态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来进行全面研究和展示他们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再现他们的理论以及思想中的冲突和矛盾的焦点,深入分析和评价了列宁和卢森堡在这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批判伯恩施坦主义,为革命扫除路障斗争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考茨基对伯恩施坦态度的变化等等。通过研究,系统地梳理出他们对这些理论认识之所以存在异同的内在逻辑,去伪存真,旨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参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伯恩施坦主义概述
  伯恩施坦主义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流派或思潮,这种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伯恩施坦借口时代的变化,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为由,打着“修正”、“革新”的旗号,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的、堪称有体系的全面修正。伯恩施坦主义也因而曾被称为“修正主义的标本”。
  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认清民主社会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的思想产生的历史、基本内容、实质及其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进一步研究第二国际理论家卢森堡对伯恩施坦主义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厘清第二国际时期的历史,以及当时论争的实质,进而从源头上杜绝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们的影响。
  第一节  伯恩施坦思想的变迁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伯恩施坦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它的产生当然也离不开伯恩施坦本人这个主要的内因,因而分析伯恩施坦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就不能不考察伯恩施坦的成长环境及其思想的发展轨迹。
  一、伯恩施坦的早期思想
  爱德华。伯恩施坦(Eduard:Bernstein,1850—1932年),生于柏林一个犹太血统的德国工人家庭。他的父亲当过白铁匠、火车司机。其伯父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柏林人民报》的创刊人。〕866年伯恩施坦中学肄业后,当过一段时间的学徒,20岁后曾在一家银行当职员,1876年辞职。
  1862—1880年,伯恩施坦由于受到德国软弱的资产阶级反普鲁士君主专制运动的影响,具有了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成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伯恩施坦学生时代崇拜他的伯父、自由主义者A.伯恩施坦和激进民主主义者J.雅科比,受其影响曾组织过“乌托邦”讨论俱乐部。1872年初他听过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A.倍倍尔的讲演,敬佩该党反对普法战争的立场,在同年4月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伯恩施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K.E.杜林等人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影响,特别赞赏杜林的《国民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批判史》和《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教程》,他还曾就有关社会主义问题向杜林登门求教。
  当时的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拉萨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个主要流派。伯恩施坦热情地赞扬拉萨尔主义,将拉萨尔誉为自己的“导师”。由于拉萨尔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这也决定着伯恩施坦如果不彻底根除拉萨尔主义思想的影响,是不可能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伯恩施坦以后的思想发展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9世纪70年代是伯恩施坦世界观的形成和他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初次暴露的阶段。1874年,伯恩施坦参加科堡代表大会,赞成同拉萨尔派“求得谅解”,以便尽快实现两派合并。1875年,他曾作为爱森纳赫派代表参加在哥达召开的两派合并预备会议,并在大会上竭力主张与拉萨尔机会主义派实行无条件的妥协,拿革命原则做交易。1876年,伯恩施坦辞去银行职务,到瑞士的苏黎世任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员、改良主义者卡尔.赫希伯格的私人秘书。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伯恩施坦主义概述
第一节  伯恩施坦思想的变迁
一、伯恩施坦的早期思想
二、伯恩施坦中期思想发展轨迹
第二节  伯恩施坦主义的产生与形成
一、伯恩施坦主义产生和形成的客观条件
二、伯恩施坦主义产生和形成的主观条件
第三节  伯恩施坦主义的思想渊源
一、英国工联主义和费边社的改良思想
二、拉萨尔主义和德国讲坛社会主义
三、新康德主义的伦理社会主义
第四节  伯恩施坦主义的内容
一、“最终目的和运动”与“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理论
二、关于资本主义民主、议会及政党思想
三、关于资本主义“崩溃论”与“适应论”
第五节  伯恩施坦主义的特征和实质
一、伯恩施坦主义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改良主义
二、伯恩施坦主义是忽视民众根本利益的实用主义
第六节  伯恩施坦主义的影响
一、造成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思想混乱
二、给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策略原则带来严重危害
三、伯恩施坦主义形成后成为一种国际思潮
第二章  列宁、卢森堡和考茨基对伯恩施坦主义认识与批判的实践过程
第三章  列宁、卢森堡、考茨基对伯恩施坦“最终目的”和“运动”
第四章  列宁、卢森堡、考茨基对伯恩施坦关于资本主义民主、议会及政党等思想的认识与批评
第五章  列宁、卢森堡、考茨基对伯恩施坦关于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思想的认识与批评
第六章  列宁、卢森堡、考茨基对伯恩施坦主义认识与批评的历史贡献、局限性和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