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党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127883
  • 作      者:
    本书编写组编著
  • 出 版 社 :
    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领导干部工作实务从书:党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内容上集理论与实践创新于一体,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总体要求。更加详实与系统地从理论与时代要求的角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既具有纵深的理论传承性,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
  《领导干部工作实务从书:党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具有严谨而合理的结构,以清晰的脉络论述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在实践当中不断完善和走向成熟;在语言方面该书以规范、简洁为显著特点。是党建理论与实践探索知识方面的有益读本。
展开
作者简介
  《领导干部工作实务从书:党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编写组,成员由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名专家、学者组成。成员名单:侯书生、伍景玉、钟君、李钊。侯书生,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策划总监、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伍景玉,女,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具有深厚的学术理论功底,至今已出版几十余种著作。钟君,男,法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华图教育集团首席研究员。曾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及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李钊,男,1988年生。毕业于辽宁大学法学院,曾参与编写《中国梦知识竞赛500题》、《永远跟党走》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的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原则、认真负责,敬畏权力、慎用权力,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而《领导干部工作实务从书:党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着眼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与时代特征,系统而深入地从“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发展与实践”、“党的性质、宗旨及纲领”、“党的路线及党的建设”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党的制度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从而为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理论和思想方面的保障和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又称党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党章载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以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1921年中共“一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2007年中共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历史证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它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随后,又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社会主义的胜利。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证明,只有这个理论才能真正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才能保证中国亿万人民完全实现民族振兴。实践证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切胜利,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取得的,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党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理论成果,是内在辩证统一的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的概念。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从唯物主义角度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将实践概念创造性地引入了哲学领域,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观点。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换句话说,旧唯物主义只是把对象、现实和感性理解为直观认识客体,而不是主体实践的客体。因此旧的唯物主义容易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坚持人的能动作用、从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对象世界,认为我们的世界不仅仅是现实的,还是主体实践的产物。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可以说,马克思的这一创造,拓宽了哲学所固有的视界,让哲学真正地具有实践性意义。
  马克思在实践的观点上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的标志。费尔巴哈热衷于在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来把握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把人的本性理解为一个类的概念,即人类的一般共性。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关系、伦理道德关系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变化的,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历史时期和一切人的永恒的普遍的人的抽象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和实践性。马克思认为新旧唯物主义的不同在于阶级基础的不同。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社会化的人类,即未来的新社会。新唯物主义的功能是通过实践去改造世界,即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并指导无产阶级通过实践去改造世界,从而建设更加合理的社会。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过长期深入的科学研究,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首先,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指出:“最初一看,资产阶级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则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原素存在。但是,每个商品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或价值是商品的一般属性。价值的存在为商品提供了质上的同一性,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可能。使用价值是其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从而使交换成为必要。这种商品的二重性是马克思进一步发现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也是其剩余价值学说的逻辑起点。
  其次,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商品不是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一般劳动时间的物化,而是一定的、自然规定的、在质上和其他劳动不同的劳动的一定结果。”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进一步指出:“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是抽象的一般的和相同的劳动,而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具体的特殊的劳动。”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再次,马克思明确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理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控制着商品生产者,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为商品生产者所崇拜和迷信。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式。当金和银因其天然属性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就决定于商品能不能换成货币,商品的神秘性进而发展成了货币的神秘性,货币具有了支配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本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值看作是物本身具有的魔力的一种错误观念。在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资本就已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使资本的神秘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资本拜物教的形成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都是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马克思提出了价值形式理论。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分析了“最原始的物物交换”,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他认为,货币形式是同商品交换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在商品交换还处在萌芽时,物物交换只是一种简单、个别且偶然的交换,其价值形式的表现形式即是政治经济学上的著名公式:2只羊=1把斧子。换句话说,1把斧子偶然地成为了2只羊的交换价值。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价值形式发展为扩大的价值形式,其可表述为2只羊=1把斧子或者1袋米。这里所谓的“扩大的”价值形式,是因为2只羊的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的扩大,过去仅仅是1把斧子,现在也可表现为1袋米。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有了发展的条件下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关系。在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以后,尽管畜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基本上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给以后可以用来交换的产品已较前增多。交换成为比较经常的事情,交换的范围也扩大了。而后,随着能够表现为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价值形式又发展为一般的价值形式,其表现为:1袋米=2只羊=1把斧子。一切商品都首先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发生价值关系,然后借助于一般等价物的中介,完成交换过程。在各国历史上,羊、布、贝壳、兽皮、公牛等等都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的地域性和不稳定性,限制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必然要突破一般价值形式的这种局限性。因此,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历史使命就落在贵金属金银的身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货币。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上的那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根据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发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作为特殊交换手段必须先同作为一般交换手段的货币交换,才能与其他特殊交换手段相交换。这正如马克思所说:“货币的性质就在于,货币只是通过使直接的物物交换的矛盾以及交换价值的矛盾普遍化,来解决这些矛盾。”通过对价值形式理论的科学阐述和对货币的本质的深入剖析,我们发现商品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商品拜物教理论在商品交换的历史中得到了证实,这使得劳动价值论发生的革命性了变革。
  在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基础上,马克思在其著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剩余价值的一般概念,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并在《资本论》中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马克思在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后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概念,并把资本运动分为了“货币—商品”和“商品—货币”两个阶段。劳动力在这里是一种商品。在前一个阶段中,工人以自己的劳动力商品与资本家进行货币交换;在后一个阶段中,资本家用自己获得的劳动力商品来为自己的资本实现保值和增值。劳动力商品也如同其他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把工人本身生产出来所花费的那个劳动量决定”的,即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使资本保值增值的东西。在上述的“商品—货币”的阶段,资本家对工人的劳动能力有定时支配权。因此,资本家会使工人在生产能够保持资本的原有价值之外的新的价值,即工人生产出的全部价值与生产资料本身的原有价值之间会有一个差额,这个差额被称为剩余价值。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解释了资本家资本保值增值的奥秘,同时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
展开
目录
理论概述篇:融理论精华之要
第一章  党的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
二、列宁主义
三、毛泽东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发展与实践
一、马克思恩格斯建党学说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二、列宁对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探索及苏共实践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探索与发展

第三章  党的性质、宗旨及纲领
一、党的性质
二、党的宗旨
三、党的纲领

第四章  党的路线及党的建设
一、党的政治路线与党的建设
二、党的思想路线与党的建设
三、党的组织路线和党的建设

探索发展篇:促开拓创新之举
第五章  党的思想建设
一、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二、党的思想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
三、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案例阅读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五位一体”打造基层党建全媒体方阵

第六章  党的组织建设
一、党的根本政治原则
二、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三、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五、党员队伍建设
案例阅读
“两公开五差额”:山东省济宁市选拔干部的新思路

第七章  党的作风建设
一、党的作风建设的地位和意义
二、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
三、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案例阅读
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好女儿

第八章  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一、反腐倡廉建设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反腐倡廉建设的原则
三、反腐倡廉建设的措施
四、十八大报告与反腐倡廉
案例阅读
湖北省宣恩县:“四箭上弓”,紧绷党员干部廉洁弦

第九章  党的制度建设
一、党的制度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二、党的领导制度建设
三、党内生活制度建设
四、党内监督制度建设
案例阅读
山东省东平县:“五步直通工作法”推动党内基层民主经常化制度化

第十章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案例阅读
鹤壁市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架起干群沟通桥梁

附录:党的重要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