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意识形态危机与规避: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本质及导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0971
  • 作      者:
    孙乃龙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孙乃龙(1982-),汉族,中共党员,博士、讲师。2004—200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先后获哲学学士、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2011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并获得南开大学2011年优秀毕业生称号。山东省伦理学会理事。现供职于德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校党委、校长办公室。
  出版专著2部,先后在《河北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4部,发表教研论文多篇;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市厅级课题2项。科研成果获校级一等奖1项,市级三等奖1项,山东省社科联一等奖1项。参与山东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项,教研成果获校级奖励多项、省教育厅奖励1项、省高校工委奖励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面对全球化发展趋势尤其是西方文化在全球的扩张潮流和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特征,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问题不断凸现。针对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而引发的信仰问题,针对当前将社会意识形态和信仰危机两者割裂开来展开研究的现状,《社会意识形态危机与规避: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本质及导引研究》拟将社会意识形态和信仰危机结合起来,从社会意识形态危机与规避的视角对危机的成因、后果和对策展开研究。《社会意识形态危机与规避: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本质及导引研究》将通过研究表明,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并揭示出实现其引领功能的具体机制。这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和感召效果,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对此,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①由此可见,统治阶级将意识形态作为了自己维护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这必然使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表现出浓烈的阶级味道和色彩来。
  四意识形态的批判性
  意识形态具有批判性和否定性。批判性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自我发展需求,是意识形态自我扬弃的必然途径。
  首先,国家的统治主体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更,后一主体总是存在着有别于前一主体的利益选择,往往这种选择具有尖锐的对抗性。后者作为历史的后来者(非单纯的时间前后)首先需要对自身的合法性进行阐释,其次需要巩固自身的统治。从这个角度而言,后者必然对前者做出批判性的姿态。同时由于前者不甘退出历史的舞台也必然要同后来者作决绝的斗争。也即任何一个集团或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内在地需要以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来批判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一方。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在剥削阶级为统治阶级的社会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假的与现实世界颠倒的精神世界,通过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而维持现有秩序,为自己的统治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次,意识形态自身有其自我批判和自我扬弃功能。哈贝马斯认为,意识形态是在批判世界的传统的独断解释中产生,声称具有一种科学的品格。然而它们保留了合法化功能,因而保持着难以分析和公开化的实际权力关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有限意义上的意识形态首次形成。它以现代科学的外貌出现,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中获取正当性,从而取代了权力的传统合法性。意识形态和对意识形态的批评同时产生。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节 社会意识形态概述
第二节 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
第三节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第四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二章 社会意识形态危机
第一节 社会意识形态危机的内涵
第二节 社会意识形态危机产生的背景
第三节 社会意识形态危机的表现

第三章 当代中国新儒家
第一节 新儒家兴起的缘由
第二节 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张
第三节 作为文化思潮的新儒家
第四节 新儒家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四章 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的产生与理论根据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的各种观点
第四节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五章 当代中国存在主义思潮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产生
第二节 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第三节 存在主义的分歧和广泛影响
第四节 存在主义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六章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
第一节 民族主义的历史
第二节 作为文化和宗教的民族主义
第三节 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
第四节 民族主义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七章 社会意识形态危机的规避
第一节 社会意识形态危机的实质
第二节 社会意识形态危机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社会意识形态危机的规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