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开采上等石料是制作汉代画像石的最基本步骤,也是汉代画像石雕刻工艺技巧的体现。虽然目前有关汉代画像石制作和其他石作的情形,在汉代有关文献中没有记载其具体过程,但通过后世关于石作形成制度的描述,也可窥其一斑。如宋代李诫在《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之“造作次序”中说:“造石作次序之制有六:一日打剥;二日粗搏;三日细漉;四日褊棱;五日斫砟;六日磨砣。”打剥是“用錾揭剥高处”;粗搏是“稀布錾凿,令伸浅齐匀”;细漉是“密布錾凿,渐令就平”;褊棱是“用褊錾镌棱角,令四边周正”;斫砟是“用斧刃斫砟,令面平整”;磨珑是“用砂石水磨去其斫文”。李诫记载的“这六道将石料加工成坯的程序,无疑对画像石的雕刻来说,也是完全适用的”。据当代民间石刻艺人介绍,这些由粗到细的画像石加工的工艺过程,就是把开采来的不规则石头用墨线、三角尺等工具测量好后用錾子等金属工具凿裁成较规则的石块,使之成为方料,在此基础上再精打细凿。如磨珑这道工序,“古代不像现代人可以用机器、电动的砂轮切割石块,打平石面,而是用废弃的、磨面用的磨石或磨油用的小磨石(一般比磨面用的小),绑上两根木棍,由两个人像拉大锯一样来回磨。磨得很平时,就可以在上面画图像了”(图2-13)。前举东汉“永寿三年”许安国祠堂盖顶石题记,其中的“琢砺磨治,规矩施张”应该指的是石料加工中的这些过程与要求。
但汉代画像石的“琢砺磨治”的方法、光滑程度应该是多样和有区别的。因为每一个地区的民间画师、石刻艺人的工艺造物方法、手段以及石料质地等都是有区别的。在磨石过程中有的人可能用“淋水研磨”,也可能用油等其他的方法,磨出来的石面有的较为光滑。如徐州汉画像艺术馆中藏有两块《墓窗》画像石,其中一块上部是镂空的菱形窗户,下部是凹下去的磨制较光滑的平面。该块画像石应该是一个半成品,即这个平面可能是还没能雕刻成某种图像或图案而索性把其磨光,也可能是磨光后没来得及雕刻某种图像或图案而留下这个平面(图2-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