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物流变,“万法性空”
曾有一篇网文这样地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说作辩护:“万事万物(包括人)坚持自我是一切秩序的基础”。这里不问其他,只需探究:万物的“自我”存在吗?笔者的回答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怎么说?
你(或我)意识中所意识到的万事万物(包括他人和“自我”),相对于你(或我),相对于作为意识主体的、当下的你(或我),是存在的;但对于别人、对于别的意识主体、或对于别一时刻的你(或我),它们就不存在。有人会说,这是唯心主义。理由是:即使你当下意识不到,但是只要有别的人意识到了,或你刚才曾经意识到(如天空中刚飞过的一架飞机),那就能证明它的存在。但且慢。问题是:即使我也看到过天空中的那“同一架”飞机,但我刚才所看到的该飞机与你现在所看到的,虽然似乎是“同一架”,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一架。这是因为:
(一)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此句可以这样理解:河水永远在流动,所以当某人第二次踏进去的时候,那里已经是另一批水,因此实际已不是“同一条河流”。其实,不仅河水在变,人也无时不刻地在变动之中。因此,也可以说:同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总之,一切事物(河流、人、飞机等)总是处在永远的变动之中,即与周围环境永续不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之中。
(二)作为意识主体的人(或属于其他物种的意识主体)本身的意识器官、意识结构(包括自然生理结构,和人们赖以认识社会事物的社会意识结构)也像流水一样总是处在永远的变动之中,处在与周围环境永续不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之中。所以即使看起来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并不具有绝对相同的意识结构和认知结果(任何同一性都是相对的)。只是我们对于在不同时刻“看”到的世界图像的某些细微差别往往忽略不计,只要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行。
(三)没有两样事物具有绝对的同一性,因此没有两个人具有绝对相同的意识结构和认知结果,更不必说人与其他动物、或其他可能存在而人类尚未知道的意识主体的意识结构和认知结果是多么的不相同了。我们可以列举色盲者的世界与不色盲者的世界、蝙蝠的纯粹听觉世界与人的视听世界、狗的强嗅觉世界与人的弱嗅觉世界、常人的世界与患有痴呆症或智障者的世界、量子在一种观测装置面前呈现的粒状与其在另一种观测装置面前呈现的波状,通过这些广为人知、只凭直觉即可想象的例子,就可以说明:不同的意识主体/结构、或同一个意识主体/结构在不同的时空点上,所感知的世界,包括世界“秩序”本身,永远是各不相同的。
这就是说,说到底,人们“眼”中的万事万物,与其他物类“眼”中的万事万物一样,它们的存在都是相对的。某一感知者在某一时刻所意识到的一切事物,即当下被感知的每个事物的那个特定形相,只是相对于当下的那个感知者而存在。对于别的意识主体、或别一时刻的该意识主体则是不存在的。佛学经典中将这种“相对性”称为“空性”(意为无可执着),并常常以“水月镜花”、“梦幻泡影”等直观形象作比喻来说明“万法性空”(这儿的“法”字近乎“事物”之意)。总之,无论是意识者,还是被意识者,是“心”还是“物”,一切的一切,永远都是变动不居、并无一个绝对地固定不变的“自我”。
……
自 序
引 言
第一部分 世界本相: 心物不二、无形无体
一、万物流变, “万法性空”
二、无体之本: 无限潜在可能性
三、“超验混沌” 不可言说: 一个思想实验
四、“人化世界”: 相对存在、有限可知
(一) “心物相对二分” 之滥觞
(二) 从相对存在到有限可知
五、心物之绝对二分: 西方宗教与科学主义
(一) 宗教与科学: 社会功能各异, “心物对立” 相同
(二) 中西创世神话: 两种形上景观
(三) 西方宗教内在对立两重性: 心物对立之恶果
第二部分 人类社会: 动态平衡之多维整体
一、人类意识结构之特点
(一) 意识结构多重侧面之分工互补
(二) 意识结构整体之层次递进: 从单纯直观到多维综合
二、人类社会之多维性、层次性
(一) 人类社会多维时空中的层次性
(二) 多层次、多维度的社群网络
(三) 天—地—人: 道—法—德
(四) 宏观社会—微观社会—个体人: 人类社会三个基本层次
(五) 文化—政治—经济: 儒法中西“爱恨三角”
(六) 天理—人欲、道义—利益: 诸多层次的终极简化
(七) 大自然恩赐—人类集体智慧—个体劳动: 物质产品价值的三大源泉
(八) 从单维视野到多维视野: 资本主义生产力“先进”吗?
(九) 垄断大资本—自由中小资本—广大劳动阶层: 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三层次
(十) 东—西、南—北、国家—国家集团/ 文化圈、经济—政治—文化: 多维交叉坐标中的北欧“社会民主主义”
(十一) 基层企事业—民族国家—人类共同体: 世界民主制度之三个关键层次
(十二) 从人类意识结构层次递进性到“层级递进式选举制” 设想
三、多维整体之动态平衡
(一) 多维整体性之实质: 动态综合平衡
(二) 对立之“内化” 与“外化”: 中西历史之正反对比
(三) 对抗思维: “左” 与右的通病
(四) 求衡思维: 当代世界之七大关系
(五) “阴阳平衡” 与“对立统一” ( “一分为二” )
(六) “五行”: 阴阳平衡之基本模式
(七) “雌节” 与“雄节”
(八) “求衡” 与“无为”: “无为而治” 等于“自发秩序”放任主义?
(九) “求衡思维” 与“内圣外王”: 物质“无产” 与精神“无产”
(十) 相对“自我”, 执而不着: 减少对抗、增进平衡
第三部分 振兴东方哲学 抵制话语霸权
一、“实在论” 之延伸与否定: 东方哲学之回归
(一) 哲学范畴: “空间”、“时间”、“因果”: 从物质论回归相对论
(二) 哲学认识论: 从唯物、唯心之对立回归心物一元论
(三) 哲学认识论: 从科学主义回归解构主义
(四) 哲学方法论: 从形式逻辑回归模糊逻辑: 从彼“非矛盾律” 回归此“非矛盾律”
(五) 哲学方法论: 从机械实体论回归能动关系论
(六) 哲学方法论: 从量化万能论回归社会关系实质调节论
(七) 理论物理学: 从基本粒子论回归波粒二象说
(八) 社会伦理学: 从原子—铁板论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回归个人/ 群体兼利主义
(九) 政治经济学: 从资本帝国主义霸道经济学回归天下主义全球政治经济学。
(十) 医学养生: 从零件修补术回归身心和合论
二、人类文明之阴阳五行: 非线性历史观
(一) 百家争鸣 互补短长
(二) 文明碰撞 阴阳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