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离乡不离土:二十世纪前期华北不在地主与乡村变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3082774
  • 作      者:
    安宝著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安宝男,1981年生,辽宁省大连市人。20年于南开大学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教师。博士学习期间曾申请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项目留学日本,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史。曾在《史学月刊》、《历史教学》、《天津社会科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不在地主为地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世纪初期以后,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传统惯习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下,不在地主阶层的规模迅速扩大,在乡村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日益彰显。《离乡不离土:二十世纪前期华北不在地主与乡村变迁》以“满铁”调查所及的华北村落为范围,全景式地考察了不在地主阶层的构成及其与乡村社会变迁,特别是乡村经济变迁、乡村权力异动和城乡关系变动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这一阶层的历史命运,试图发现二十世纪前期社会变迁的规律及其特征,从而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变迁的规律及其特征。
展开
精彩书评
  ★丛书将中国二十世纪的社会变迁进行了一个系统梳理,反映了现代化与城市化的社会潮流、城乡的分离化,以及所产生的社会认同危机、城乡失衡的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我们了解目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怎样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传统生活向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从而全面展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这成为本丛书最重要的特点。本丛书的研究视野、理念与方法,均具有前沿性,是难得的有相当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成果。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员 王笛
  
  ★乡村变迁和城市发展,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两翼,归结为城乡关系。学界的现有研究,或关注乡村变迁,或聚焦城市发展,而将两者结合起来,从城乡关系的统合视野进行研究的成果:仍然不够充分。因此,这套丛书的出版,具有选题的开拓性。
  丛书主持人对于研究主题的设定能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关注中国乡村与城市社会历史变迁在中国由传统而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的独特走向,即由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逆转为城乡背离化发展态势及其间的利弊得失,从而使该研究在注重历史性的基础上,还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汪朝光
  
  ★无论是城市化进程还是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农耕文明转变为城市文明的过程。所以,不关注城乡关系变化的这一本质,将城市化历史与乡村史研究割裂开来,是无法深刻揭示中国城乡变迁问题的真正历史底蕴的,也是不能将中国社会史的研究继续引向深入的。故此,本丛书不仅是对学术研究薄弱环节的重大弥补,而且对于推进学科发展亦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李帆
展开
精彩书摘
  由上表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华北地区的河南省雇佣市场数较少,只占到所调查县数的17%,但余下四省的雇佣市场数最少占到调被查县的50%,河北、山东两省竟然高达八成以上。满铁调查资料也表明雇佣市场的广泛存在,河北省栾城县寺北柴村的居民指出该地区的雇佣市场位于南关东边柳树下。一般来说,县城附近都会有雇佣市场,所以,寺北柴村以及县城附近的劳动力出卖者几乎都是在雇佣市场被雇佣的。无雇佣市场的地区,可能当地的雇佣双方均能在社区内实现满足。在一个社区内,雇工无须寻觅雇主,雇主如有所需便来协商。①
  在春、夏、秋的农忙时节,在乡的不在地主亲自或派专人到雇佣市场雇佣短工。短工市场的开市与农业节令相符,在农活较多时,短工市场即开市。一年之中,从旧时节气的谷雨至阴历十月,雇佣市场每日开市。有的雇佣市场三点便开市,五六点时雇佣双方基本完成了雇佣关系。②因此,凡欲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贫苦农民,往往在天亮以前便带着自己的农具赶到雇佣市场,甚至有农民在前一天晚上便赶到短工市场,露宿在市场上。农忙时节,每天有二三百人挤在短工市场等候雇主。③雇主通常四点左右来到雇佣市场,从雇工中挑选理想的工人。如有特殊工作要求的雇主,会大声喊出自己需要工人的条件,具有这方面工作经验者会主动与雇主沟通争取确立雇佣关系。④有的雇佣市场存在特殊职业的人,其工作内容为依据当日需供状况评定工资,时人称其为中间人。他们常以纸条标明当日工资于市场之中,以资雇主与雇工双方遵守,⑤然无中间人者为数最多(见表2.7)。雇佣市场上的长短工价格通常有一定的市价,雇主与雇工常以农活忙闲、工作能力、雇佣时节、物价水平等情况当面议定工钱,但雇工的薪金不尽相同。满铁调查资料显示,寺北柴村的长工年薪为六十元,以前短工日薪为三四十钱,今年涨到七八十钱。①沙井村的长工年薪七八十元,短工日薪五六十钱,农忙时一元三四十钱。②尽管雇工工资有一定的标准可循并协商决定,但工钱往往由附近村的几个较多雇佣短工的雇主协商后决定,因此,短工的工钱常被这些较大的雇主所操纵。③当时的长短工的工资极低,据太和堂的雇工老账可知,长工年薪为21200文(制钱),短工日工资为124文(制钱)。仅以此,难以知晓长短工真实的工资水平,罗仑、景甦为此将上述工价和当时的粮价折算一下,发现长短工的工资是如此的低廉。依据雇工老账的记载,1908年高梁的价格是每斗(55斤)3600文,若把当时雇工的平均工资折成高梁,那么,长工的年薪只合5.89斗(324斤),短工的日工资只为o.35升(1.92斤)。④树荆堂的长短工在劳作时,均由地主管饭,外领货币工资,有时亦用粮食作价代替。由于工资数额极其低下,无论是前一类型或后一类型,每年挣得的工资,都仅能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老婆孩子是根本养不起的,故有些长工终生不能结婚,便是因为太穷困的缘故。⑤长工的工作辛苦而工资极低,生活贫穷者若可从事其他职业,都不愿意成为长工。所以,有时雇主很难雇到长工。⑥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的阐释:地主与不在地主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
五、创新点与难点
六、研究区域和时段

第一章 不在地主阶层的历史成因
第一节 经济环境
一、苛捐杂税
二、商业发展
三、市镇勃兴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社会环境
一、军阀混战
二、土匪猖獗
第三节 土地交易的传统惯习
一、惯习形成
二、惯习衰微
三、交易实况

第二章 不在地主阶层的概况
第一节 不在地主的形成方式
一、分家析产
二、地权交易
三、空间流动
第二节 不在地主的经济行为
一、农业经营
二、商业经营
三、其他行为
第三节 不在地主阶层之规模
一、南方地区的不在地主比例
二、华北地区不在地主的比例
三、南北不在地主比率差异

第三章 不在地主与村民认同
第一节 本村人与外村人
一、社区经济和政治权力
二、社区活动的参与权
三、社区公共物品的使用权
四、亲属称谓
第二节 村民身份认同的条件
一、乡土社会社区认同的基准
二、血缘认同:家族、墓地、世代
……
第四章 不在地主与乡村经济
第五章 不在地主与乡村权力
第六章 不在地主与城乡关系
第七章 余论:不在地主阶层的历史命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