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舆情制度建设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1083872
  • 作      者:
    叶国平著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叶国平,1968年6月生于湖北仙桃,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舆情基础理论与实践、政治民主化、公共政策等研究。主持天津市级项目3项,咨询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参与撰写《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政府近期主要问题的政治分析》、《社区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研究》、《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舆情支持与舆情危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学术著作7部(其中副主编2部),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今中国已进入民意时代,舆情已深深影响党和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强舆情工作,完善舆情制度,做好舆情应对与疏导,是新时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而舆情制度建设与民主发展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重视舆情和加强舆情制度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舆情制度建设论》是一部把舆情制度建设与民主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富于创新之作,认为舆情制度主要包括舆情表达、舆情汇集分析、舆情回应、舆论监督和舆情引导等制度,它们共同构成舆情工作的制度体系。网络问政的兴起和网络舆情的高涨,对舆情制度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网络参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尤其需要健全舆情表达制度渠道,畅通网络互动通道,创新网络监督机制,强化舆情引导制度保障,在与民主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舆情制度建设水平的提升。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围绕舆情制度这一舆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系统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对于舆情基础理论研究和舆情信息工作实践,也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宣部舆情信息局副局长 孙瑜
展开
精彩书摘
  意愿的内涵则更宽泛,是我们心灵的诉求、心灵活动的指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愿望、希望、渴望、欲求、欲望、动机、追求、理想、志向、兴趣等。意见是指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言语表现,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对于某个具体刺激(某个问题)所作的语言上的或者其他方面的明显反应;而态度是更基本的总体倾向,对于一般性的刺激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应。意见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形势,态度则会在多种形势下更持久地发挥作用。通过上述相关概念含义的对比,可以看出,把舆情的表现形式仅仅限定为民众的某种态度,明显范围过窄,不能完全包含民众舆情表达的其他形式。
  其二,强调舆情的政治指向性尽管具有较强的现实合理性,但因此把舆情的客体限定为国家管理者,显然是从传统意义上或者狭义上理解政治,即认为政治指的是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整个社会意识中,政治的含义由过去的狭义理解越来越向广义拓展,即不仅包括政党、政府运用公共权力管理和治理国家的行为,而且包括各种社会力量维护其社会权利,实现其社会利益的行为。事实上,在当前,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更加重视,许多发生在社会领域的与人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相冲突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地以舆情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类舆情与国家管理者的行为没有直接的关系。换言之,引发民众舆情的刺激物并不全是国家管理者权力运行的直接结果,也并非全部都与当前的国家权力运行直接相关。因此,把舆情的客体限定于国家管理者,难以涵盖舆情发展所呈现的新特点。
  其三,舆情作为一种具有评价性、倾向性的思想意识,具有明确的对象性特征。无论是民众的情绪、意愿,还是态度、意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必定有刺激物刺激,这个刺激物就是舆情的对象。它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价值、观念、制度、规范,民众与刺激物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前面的舆情定义,把客体与刺激物割裂开来,视为舆情的两个不同的要素,即把国家管理者作为舆情的客体,把“中介性社会事项”作为舆情的刺激物,这不符合舆情的对象性特征。事实上,刺激舆情产生、发展的对象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尽管舆情有时直接或间接指向党和政府,但这种指向与舆情的刺激物,或是说与舆情的客体是有区别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舆情内涵的发展演变
一、舆情概念的提出
二、舆情内涵的界定
三、网络背景下舆情内涵发展演变的新特点

第二章 舆情制度基本问题概述
一、舆情表达机制
二、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三、舆情回应机制
四、舆论监督机制
五、舆情引导机制

第三章 舆情制度建设的思想探源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二、近现代西方民主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历史性超越

第四章 舆情制度建设的实践基础
一、中国舆情制度建设的历史考察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化制度建设的实践
三、民主化进程中加强舆情制度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第五章 当代中国舆情制度建设的基本状况
一、舆情表达机制建设
二、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建设
三、舆情回应机制建设
四、舆论监督机制建设
五、舆情引导机制建设

第六章 网络问政的兴起对舆情制度建设的新推动
一、网络问政的兴起
二、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
三、网络问政对舆情制度建设的推动作用

第七章 网络民主的发展对舆情制度建设的新要求
一、我国网络民主发展概况
二、网络民主的发展对舆情制度建设的积极影响
三、网络民主的发展对舆情制度建设的新挑战

第八章 网络时代中国舆情制度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舆情表达机制建设
二、深化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建设
三、推进舆情回应机制建设
四、强化舆论监督机制建设
五、创新舆情引导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