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少年犯罪对策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49281
  • 作      者:
    宋远升,陈思贤,王俊杰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宋远升,男,山东苍山人:比利时根特大学法学硕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复旦大学法学博士: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兼任复旦大学司法与诉讼制度研究中心研究员、《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曾在国内各大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8部:主要代表作有《刑事强制处分权的分配与制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法官论》(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等。
  
  陈思贤,男,1994年毕业于烟台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参加北京大学研究生班学习,获民商法硕士学位。现任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级法官。
  曾获“全市法院审判专业带头人”称号和“全市法院优秀人才”称号。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文章40)余篇,出版专著《担保法通论》等。
  
  王俊杰,男,2002年7月在职于中央党校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高级法官,
  出版专著有《法的正义价值理沦与民事再审程序构建》,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在《人民法院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审判》、《民主与法制时报》、《检察日报》、《山东审判》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少年犯罪一般是成年人犯罪的序曲,成年人犯罪往往是少年犯罪的延续。少年犯罪研究是整个犯罪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在犯罪学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中,少年犯罪研究的价值不可或缺。
  《少年犯罪对策论》通过对少年犯罪的基础理论剖析;通过对不同国家少年犯罪对策模式的考察,从程序和实体的法律角度、社会学角度以及家庭教育等多维视角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少年犯罪的特殊秉性,为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惩戒建言,为努力实现少年福祉而奠基。
展开
精彩书摘
  三、我国未成年犯罪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重构
  (一)我国未成年犯罪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
  1.在缓刑适用对象上比较狭窄。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未成年人犯罪缓刑制度相比,我国未成年缓刑制度则相对过于狭窄。在上述提到的国家中,未成年人犯罪主要的刑罚就是缓刑。在我国,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法律的规定,从而导致了司法实践中法官的谨慎心态。间接的原因是司法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打击犯罪的单一价值追求及心态,属于一种绝对的社会防卫思想的司法现实呈现。《刑法》第72条第1款规定,缓刑适用的先决条件是犯罪分子必须是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这直接对其他犯罪情况关上缓刑之门。其中包括:突发性犯罪、犯罪情节较为严重被判处3年以上5年以下却系初犯、偶犯、从犯、胁以犯、被教唆犯罪。这不啻在立法目的中倡扬轻缓化以及关注少年利益的精神,而在实践中却采取了保守而僵化的做法,无疑是南辕北辙,旨趣大异。
  2.缓刑考验期限僵化。《刑法》第73条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2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1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这种提前设置缓刑考验期限的行为显然方式僵化,并没有考虑到未成年犯罪人的实际表现。即使未成年人犯罪改造良好,也不能以改变缓刑考验期限的激励措施来进行随之调整。这必将使未成年犯在长时问内身心处于一种刑罚威胁的考验之下,这种细长而缓慢的折磨,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压抑,与监禁刑的真正区别就在于场所不同,其压力同样存在,显然不利于其顺利及时回归社会。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少年犯罪对策基础理论
第一节 少年犯罪的基本定位
一、少年犯罪的含义
二、少年犯罪的特征
三、少年犯罪及少年犯罪人的分类
第二节 少年犯罪原因与规律
一、少年犯罪原因
二、少年犯罪规律
第三节 少年犯罪的预防性对策和制裁性对策
一、少年犯罪对策的理论前提
二、少年犯罪预防性对策
三、少年犯罪刑罚替代性对策

第二章 少年犯罪对策的模式比较
第一节 少年犯罪对策模式概述
一、少年犯罪对策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少年犯罪对策模式的学说
第二节 以德国为代表的司法模式
一、德国少年犯罪的刑事责任
二、德国受理少年犯罪案件的司法机构
三、德国少年犯罪的诉讼程序
四、德国少年犯罪的刑罚与执行
第三节 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矫正模式
一、美国少年犯罪社区矫正模式的历史沿革
二、美国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主要项目
三、美国社区矫正模式的配套支撑因素
第四节 少年犯罪对策的北欧福利模式
一、福利模式概述
二、北欧国家少年犯罪对策福利模式的具体构架
三、北欧少年犯罪对策福利模式之评析
第五节 日本的社会一司法模式
一、日本少年犯罪的立法体系
二、日本涉罪少年处分的司法程序
三、日本少年犯罪行刑的社会性

第三章 程序意义上的少年犯罪对策
第一节 刑事程序对未成年人的实质含义
一、程序处分未成年人犯罪的两面性
二、两种价值理念之下的纠结: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适用程序的缺失
三、未成年犯罪程序的实质性保护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侦查分流机制
一、未成年人案件侦查分流机制的价值以及冲突
二、未成年人案件侦查分流机制的比较
三、未成年人案件侦查分流中国之定位和进路
第三节 少年犯罪案件暂缓起诉制度研究
一、从能动型司法到回应型司法:价值趋向的转移
二、暂缓起诉制度的>中突及悖论
三、暂缓起诉制度的比较法视角
四、暂缓起诉制度的规范与重构
第四节 未成年人暂缓判决制度的多维分析
一、未成年人暂缓判决制度的刑罚价值基础
二、暂缓判决的犯罪心理学意义上的分析
三、暂缓判决制度的域外考察
四、我国适用暂缓判决制度的法律建言
第五节 少年司法程序中品格证据适用的冲突与重构
一、品格证据适用中的>中突
二、少年司法程序作为品格证据试验场
三、少年司法程序中适用品格证据的法官角色
四、以平衡原则为基准建构少年品格证据制度
第六节 涉罪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隐私权研究
一、刑事司法中涉罪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价值及其冲突
二、未成年人犯罪隐私权保护的比较考察
三、我国刑事司法中涉罪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建言
第七节 刑事诉讼修法增设未成年人特殊程序的考察
一、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立法面临的纠结
二、原则和制度:少年司法的基石与框架
三、回归立法:模式和方式的选择

第四章 实体法意义上的少年犯罪对策
第一节 少年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
一、前科及前科消灭的概念界定
二、少年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理论基础
三、前科消灭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四、我国少年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
第二节 少年犯罪不适用累犯的制度重构与完善
一、未成年人是否构成累犯的争鸣
二、未成年人犯罪不构成累犯制度的比较法考察及共通价值
三、我国《刑法修正案(八)》的进步与不足
第三节 少年犯罪缓刑制度的理论基础以及制度建构
一、犯罪未成年人适用缓刑的理论基础
二、未成年犯罪缓刑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三、我国未成年犯罪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重构
第四节 未成年人假释制度的理论解析及法律完善
一、假释制度的本质
二、假释与减刑的关系
三、比较法视野中的未成年人犯罪假释制度
四、我国未成年人假释制度存在的问题
五、关于未成年人假释制度的建言

第五章 社会意义上的少年犯罪对策
第一节 少年社区矫正制度的多维向度、现实及其超越
一、社区及社区矫正的理论假定
二、作为理念型的社区矫正
三、比较法视野下的少年社区矫正
四、我国少年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与重构
第二节 犯罪新闻报道的双向效果与少年犯罪
一、犯罪新闻报道的价值及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副效果
二、犯罪新闻报道运行机制的域外考察
三、我国犯罪新闻报道的治理轨道

第六章 家庭视角的少年犯罪对策
第一节 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因子研究
一、家庭关系变量与未成年人犯罪因果关系分析
二、家庭成员的行为变量与未成年人犯罪
三、家庭成员的结构变量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
第二节 家庭层面上的未成年人犯罪对策
一、改善家庭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改变教育方式,建构父母良好的行为导向模式
三、加强对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的社会干预
主要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期刊类
三、博士、硕士论文
后记(一)
后记(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