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礼乐送行;使臣所到之处,百姓要夹道迎接,这是因为他是带着国君的光华远道而来的,所以后人便用“皇华”一词来代指皇帝派来的使者。晏璧在《七十二泉》诗里,写有《皇华泉》一诗:“金线池东涌碧泉,皇华使节耀齐川。圣恩浩荡宽如海,散作甘霖遍八埏。”从诗中看出,皇华泉是为纪念某位皇帝使臣的到来而得名。那么,是纪念哪朝哪代的哪位使节呢?民间说法不一。
一说是纪念大舜的。相传尧为帝时,曾号召四方部落,民主推选贤人做他的接班人,大家都推选舜。尧为进一步了解、考察他,便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以观其内”;又派9个男子与他相处,“以观其外”;还把他派到各地处理棘手问题,以考察他的办事能力。当时,历山下有三首蛇为害,舜便来到历山,率勇士斩三首蛇,使天下复归太平。后人为感其恩德,便以趵突泉边的两眼清泉来纪念他:一为卧牛泉,纪念他曾耕于历山;一为皇华泉,称颂他秉承尧的“皇恩”,为民造福除害。
另一说法是皇华泉命名于汉代,是为纪念汉文帝派晁错到济南笔录《今文尚书》这一盛事的。《尚书》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古老的一部历史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将许多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而儒家六艺之一的《尚书》却奇迹般地被保存下来。保存《尚书》的功臣,就是伏生。
伏生(生卒年不详),名胜,济南(今山东邹平)人,《今文尚书》的创始者,西汉经学大师。相传伏生为孔子弟子宓子贱的后人(古代宓与伏通)。他从10岁起就攻读《尚书》,“以绳绕腰领,一读一结,十寻(8尺为1寻)之绳,皆成结矣”(段成式《酉阳杂俎》)。伏生曾做过秦朝的博士。秦赢政三十四年(前213),始皇颁布禁书令,伏生冒死将一部《尚书》偷藏于夹壁墙内。此后,在秦末汉初的兵荒马乱岁月里,他一直离乡背井,流落他乡。秦亡汉兴,时世安定后,伏生回到家中,从墙中取出了《尚书》。由于水湿虫蛀,百篇《尚书》只剩下了29篇。他把仅存的《尚书》一一抄录整理,并广招弟子,进行传授。齐鲁一带的儒生纷纷拜他为师,“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史记·儒林列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