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书房中的玉器:明清玉文具鉴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83672
  • 作      者:
    于平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于平,1959年1月出生,北京人。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l978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北京市文物公司副总经理,并参与创建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兼任公司副总经理。1995年5月调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助理、流散文物处处长。现任北京市丈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兼任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丈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在30余年文博工作岗位上,从事文物商品经营、文物市场管理、文物政策法规研究、博物馆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工作,策划并主持了多项北京地区重大文物国际临展和北京文物国际博览会等项目。主持或参加北京地区博物馆馆藏丈物定级、文物拍卖标的审鉴、涉案文物鉴定、定级等文物鉴定工作。主编《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玉器卷》、《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北京天津卷》、《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北京卷》,担任《中国传世玉器全集》执行主编。
展开
内容介绍
    传统的文房用具,包括笔,墨,纸,砚和一些辅助工具,不仅是古代丈人单一地为了表达中国书法。绘画特殊韵味和效果的实用器具;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器具更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夹理想。情感的寄托或是表达,同时也成为其身份、权贵的象征、文房四宝与各式玉文具相配套,清新,莹洁、雅致,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书写用品需求的增加,更使得玉文具所引起的美感、不仅仅只是形式、更是文人,士大夫赋予的种种理念、志趣和文化内涵,滋养着文人贤哲的高雅情怀、《书房中的玉器:明清玉文具鉴赏》试图通过对大量考古发掘的明清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文房用具实物标本和北京地区部分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其他玉文具进行归纳分类,形成较权威的玉文具汇总资料,有助于提升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具,特别是对明清玉文具的鉴赏力,体味古代丈人的儒雅情怀。<br>    《书房中的玉器:明清玉文具鉴赏》可供考古文博界, 历史界,美术界专业人士,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玉器鉴赏界人士参阅。
展开
精彩书摘
    汉代,书写用具中的笔、墨以及砚的使用已较为普遍,纸也开始出现。特别是汉代毛笔的制作已开始考究,十分注重装饰,“极其华丽矣”,有的已经成为可供观赏的艺术品了。据文献记载,天子所用毛笔的笔杆上不仅镶嵌有珠宝,而且在装笔的匣子上亦饰有宝物,价值百金。<br>    汉代初期的砚,形态依然比较原始,只是一个圆形或长方形扁石,一面磨平,另附一块小研石。首都博物馆馆藏东汉“青石长方形砚”即是这一时期的实物例证。该砚出土于房山石楼村东汉墓。砚为沙岩石,墨青色。砚面平整,长方形。砚体并无圆拱形砚膛与璧形砚池,但砚面有明显的自然凹陷,砚的背面与四周还有人为打磨的痕迹。该砚可视为秦汉时期逐步规范的典型砚的制式。由砚面明显的凹陷痕迹,可推测当时的研墨技法仍采用较原始的研石碾磨。从另一角度印证了当时的墨尚不成形,所以需要用研石在磨光的砚面上加水,压墨磨成墨汁。此砚的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一致,即发明于东汉的墨模尚未广泛流行。东汉以后,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这种早期带有磨杵或研石形制的器具,才逐渐消失。同时,汉代砚的造型也逐渐向多样化方面发展,并采用多种材料来制作,如石砚、陶砚、漆砚、铜砚等。目前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汉砚中,尽管已出现了圆形、方形等,但仍以三足圆形砚最具代表性。有的砚边或侧面还阴刻鸟兽等花纹,有的还配以扁圆形盖,盖顶有浮雕兼镂空的龙纹、螭纹等。线条流畅、风格古朴。
展开
目录
序<br>一、文房用具的发展历程<br>二、明清玉文具的品类<br>1.玉砚<br>2.玉笔杆<br>3.玉笔架<br>4.玉笔筒<br>5.玉笔掭<br>6.玉笔洗<br>7.玉水丞<br>8.玉砚滴<br>9.玉臂搁<br>10.玉镇纸<br>11.玉墨床<br>12.玉印章<br>13.玉印盒<br>14.玉砚屏<br><br>三、玉文具与文人的儒雅情怀<br>1.以佩玉显示君子风范<br>2.以赏玉陶冶心灵情操<br>3.以用玉升华文人境界<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