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任弻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330694
  • 作      者:
    蔡庆新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任弼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展开
内容介绍
    《任弻时》以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生动细腻地叙述了任弼时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实现中国的统一、独立、富强,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展开
精彩书摘
  1904年4月30日(清光绪三十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任弼时诞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塾塘乡(今属汩罗市)唐家桥(今任弼时镇)任氏“新屋”,大名“培国”,号“二南”。“任弼时”是他20年代留学苏俄时自己改的名字。<br>  唐家桥位于湖南省北部洞庭湖平原区东南,汨罗江南岸,距汩罗市30公里,是典型的洞庭水乡。这一带,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盛传着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悲投汨罗江的故事,屈子祠、屈原墓、独醒亭、招屈亭……有关这位楚国大夫的遗址比比皆是,而农历五月端午包粽子、赛龙舟救屈原的传说,早已演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从唐家桥北上长江边,因北宋范仲淹题记而得名的岳阳楼矗立江边,俯瞰着两湖大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成为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根植于华夏。<br>  “新屋”早已不新。据老人们说,任氏家族于元朝中期从江西吉水迁至湖南。初,定居长沙一带,三代后迁至湘阴县境,渐成旺族。原定居明月山东麓“冷水井”,后由于子孙繁衍,人员大增,旧屋容纳不下,于是在白沙河东岸与颖珠山西麓之间另辟“新屋场”。任弼时已是“新屋”第六代子孙了。<br>  任家是这一带较有名的大家族。据家谱记载,任弼时未出五服的曾祖“寄园”,曾为清朝“朝仪大夫”,后晋赠“资政大夫”。但是,这些官位都仅仅是一种表示地位身份的称号,并没有实际执掌,是所谓的“散官”。<br>  只有“寄园”的次子“星洲”,清同治年间曾任广西太平府知府,但官运并不亨通。因而告诫后辈,为官艰难,不若读书明智。因之,族中读书氛围颇具传统。<br>  到任弼时祖父这一代,已进19世纪中叶,清廷日渐腐败,统治已逐渐走向衰亡。任氏家族被封之官位称号也逐辈下降,与之相反,子辈奋发求学,追赶社会前进的步伐却日见加快。<br>  任弼时父亲这一代,五服以内兄弟姊妹共20人,都属跨世纪的一代人。他们当中有的赶上清末科举考试的尾巴,但大多数在“废八股,兴新学”的潮流中外出求学,就是年龄大一点的也纷纷到新式师范学校接受速成教育。据不完全统计,这一辈中,男子60%以上离家或县上、或赴省城就读;女子在省城接受中等教育的也近30%。更有不但走出家门、省门,且走出了国门,成为享誉中华的学者、工程师、教育家。<br>  任凯南,族中晚辈称之为“凯叔公”。是任弼时的堂叔,有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毕生献给教育事业的人。少时曾考科举,获“拔贡”等功名。后人岳麓书院,以优等成绩毕业。1911年,与几位友好在汉口创办《民国日报》,宣传民主革命。1915年考取公费留英,人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获学士学位。曾任湖南大学首任校长、武汉大经济学教授、经济系主任,专攻“经济史”和“西方经济思想史”,以儒家思想与西方经济学观点,融会贯通,成经济史学的一家之言。在我国经济界曾与马寅初齐名,有“南任北马”之称。<br>  任理卿,又名尚武,是只比任弼时长9岁的小叔叔。“五四”时期,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较普遍地想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要到西方及日本觅经验,振兴中华。任理卿抱着工业救国、实业救国之念,在南通纺织学校毕业后不久,即考取了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名额。1919年赴美,入罗威尔纺织学院学习,1921年毕业后转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次年获硕士学位,成为我国一代知名纺织工业专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等职。<br>  任弼时的父亲任思度,字振声。自幼读书,考秀才未中,即在“新屋”设蒙学“时中馆”,被亲朋视为“名师”。本世纪初参加湘阴师范速成班学习。此后,任思度一直在家乡作民小学、序贤学校等校任教,安于清贫的教师生涯,终其一生。<br>  任弼时的母亲朱宜,长沙人,是任思度的续妻。任思度原配长沙陈氏,婚后一年即病故,没有子女。朱宜先后生育三男三女,长子任培直、三子任培达均早天;三个女孩任培月、任培星、任培辰。她勤劳贤惠,一生为家、为子女操劳,晚年还为儿子抚养孩子,是那个时代典型的东方母亲。<br>  任弼时正是在这种自然、社会与家族的人文背景下启蒙。<br>  二、随父课读<br>  任弼时3岁那一年,大妹任培月出生。不久,任弼时开始接受父亲的启蒙,从描红模习字开始。他人小,个矮,蹬上小竹凳才勉强够到桌面。再大一点儿,父亲就教他临帖,抄古文名篇:诸葛亮的《前出师表》、韩愈的《送董邵南序》、《原道》等。尽管当时任弼时不可能理解文章的内容,甚至连许多字都不认识,但是历史证明,幼时练字这一课,对陶冶他沉毅的性格,培养他内在的绘画、音乐等素质,影响是深远的。<br>  任弼时5岁那一年,父亲任思度应聘到湖南省公立作民两等小学堂教国文。该校距新屋10余公里,每日往返不便,任思度只得寄宿校中。考虑到长时间离家,唯恐任弼时会因缺乏指点与督促而荒废学业,索性也将儿子带去同住。<br>  白天,父亲进课堂,任弼时也跟着进教室,父亲在上面讲什么,任弼时就在下面学什么;课后,一张办公桌,父亲批改学生作业,任弼时就围前尾后地描红习字。入夜,一张大木床,父子同眠。<br>  毕竟还是个五六岁的小孩子,闲时,他也常常要父亲带他到田畴小径、竹下河边散步嬉戏,游水捉鱼。当然,讲故事、背古诗更是边玩边学的好内容。不要说屈原悲投汩罗江、范仲淹题记岳阳楼早已烂熟于心,就是《木兰辞》等,直到几十年后,任弼时辗转病榻时还伏案抄录。就这样,任弼时7岁该正式入小学一年级读书时,却获得作民小学颁发的修业文凭。<br>  1914年,任氏族学“序贤学校”扩建完工,任思度被聘任教。任弼时又随父亲来到序贤。80年代堂兄弟任铭鼎回忆:“任弼时到序贤来读书的时候,叫二南,又名培国。1914年上期,他父亲振声一叔来序贤任教,带他一同来读书的。这我还记得比较清楚。我们是全校师生排队站在新教学楼前,迎接他的父亲。”<br>  任弼时随父插入序贤学校3年级。这年,二妹任培星也已3岁,任弼时除年节假日回新屋和母亲、妹妹们团聚外,其余时间仍与父亲住读校中,刻苦读书,直到1915年夏初小毕业。<br>  任弼时少时勤奋好学,又勤于思考。在序贤的两年,他以全部童稚之心,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团结、爱国、自强的教育;同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扬的文化与文明,点点滴滴滋润着他那颗渴求知识的幼小心灵。当时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作文学习。少年任弼时写下了篇篇颇有思想的小作文珍贵地保留至今。<br>  他在作文《民生在勤》中写道:“为农,必宜勤劳树艺,以望收获之利;为工,必宜勤劳造货,以供世用;为商必宜勤劳转运,以保本国利源不使外溢;为兵,必宜时常熟练,以御外防内。”总之,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以“勤劳”为基本态度。<br>  任弼时从小看到母亲以江南女子特有的勤劳和贤惠,仅凭父亲微薄的薪俸和30担族田的收获,竟然把5口之家调理得平安清顺,勤俭之风潜移默化于意识中,他写作文《家风尚勤俭》,说:“吾常见能勤俭者可以致富,不勤俭者亦贫。若饱食终日无可用心,则亦难矣。”难得的是,他把勤俭持家推及到勤俭救国。他写道:“近日吾国国势日弱,人民日艰,而外侮因之以起,各学校或城市中设有储金救国会。吾人凡妄费用之钱,辄储之以救国,此两利之益也。”<br>  少年任弼时性情活泼而温和,是很憨厚的人,和同伴们的关系都很好。他非常看中团结,也确实有一套想法。11岁那年,他写了一篇作文《合群说》,专门讲为什么要讲团结。他认为:“国由民而成,必赖人民以强。欲强之道,莫如合群。士、农、工、商皆能合群,则必富,富者强之。”指出“中国有四万万同胞而不能胜少数之小国者,咎在不能合群也。”在此,他视团结为富民之根,强国之本,认为中国国弱的根本原因是不团结,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br>  任弼时在序贤读书时,正值他的叔祖父任鼎延在家乡任教。在众多子侄中,任鼎延特别喜欢任弼时这个侄孙,时常给他讲青年时代从军保国的经历。任鼎延文武兼资,青年时代是清代名将左宗棠部下,曾随左宗棠远离江南水乡西征新疆,讨伐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匪帮,穿过漫漫千里黄沙路,大破匪帮,立下军功,很受左宗棠器重,此后几年留在身边作文书。中法战争爆发后,任鼎延又随军血战广西镇南关和越南谅山,因荣立战功而获御匾《光照壁水》。这块御匾曾高悬在“新屋”正厅的门额上。这给任弼时留下深刻的印象。<br>  身边这些生动的爱国故事,活灵活现在任弼时幼小的心灵中,成为他的爱国思想形成的基础。他曾在作文中写道:“凡人之生宜有爱国之心。”“有战事,宜以勇敢之心御之,勿徒多自谋口腹自得安居而已。”那么,和平时期又该怎样爱国呢?他认为“现今吾国与外国交涉,宜提倡国货,不用外货,亦爱国之一法。”“吾国一日不买日货,则彼有匮乏之虞。”当然,今天来看,任弼时当年的想法实在幼稚得很,但是就从小生活在乡间,活动视野不过唐家桥方圆几十公里之内的农村学童而言,也称得上难能可贵了。<br>  由于从小随父课读在外,他不可能享受到一般同龄孩子生活在母亲身边的细腻照拂,但也正因此,锻炼了他自立能力,也更有益于他自强信念的树立。他在作文中清楚地写道:“农夫播种五谷,吾得而食之;工人做器具,吾得而用之,建筑屋宇,吾得而居之。我享其成,即宜自立。”“世上之人皆以自立为要。吾国四万万同胞,欲保国家,非自立不可。吾人幼年之时不尤宜自振乎?”<br>  在自振自强信念主导下,1915年任弼时初小毕业了。他不满足继续在乡间的小学求学,想到县城或省城去读书。这时,家中经济日渐拮据,父亲几经犹豫,最终决定,为儿子成才不惜节衣缩食,送任弼时到省城投考“名誉优良、规模宏大”的湖南第一师范附属高等小学。<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启蒙<br>一、书香世家<br>二、随父课读<br>三、一师附小新天地<br>四、家遭败兵洗劫<br>五、“五四”洗礼<br><br>第二章 求索<br>一、加入俄罗斯研究会<br>二、入学“东大”<br>三、为列宁守灵<br><br>第三章 弄潮<br>一、进入团中央<br>二、搏击“五卅”<br>三、建设共青团<br>四、结婚<br>五、提交《政治意见书》<br>六、参与中央工作<br><br>第四章 磨炼<br>一、留守中央<br>二、两陷囹圄<br>三、走出亭子间<br><br>第五章 征战(上)<br>一、先遣西征会贺龙<br>二、战斗在湘鄂川黔<br>三、明码电报之谜<br><br>第六章 征战(中)<br>一、反分裂,扼制张国焘<br>二、为团结,三次建议党中央<br><br>第七章 征战(下)<br>一、开赴山西前线<br>二、开展游击战争,总结抗战经验<br><br>第八章 出使共产国际<br>一、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抗战路线代言人<br>二、在共产国际讲坛宣传毛泽东<br>三、中共与共产国际的“桥”<br><br>第九章 辉煌<br>一、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br>二、参加政治局整风<br>三、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br>四、指导西北高干会<br>五、解剖自己<br>六、“革命的目的就是为着建设”<br>七、起草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召集人<br>八、全票当选中央委员<br><br>第十章 拼搏<br>一、参与决策“向南防御,向北发展”<br>二、国共和谈中密切配合周恩来<br>三、小窑洞指挥大战场<br>四、撰写土地改革的“大文章”<br>五、纠“左”<br>六、为了军队向前进<br>七、会见米高扬<br><br>第十一章 最后的岁月<br>一、进京<br>二、团中央名誉主席<br>三、猝然倒下<br>一、书香世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