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527445
  • 作      者:
    王龙著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近代中国的十位风云人物,对比西方世界的十大时代精英。
    透视近代中西交锋的关键节点,剖析大国兴衰的历史玄机。
展开
作者简介
    王龙,四川射洪人,20世纪70年代出生,少校军衔,四川省作协会员,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华散文》《青年作家》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在全国、全军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几十篇作品入选各类文集并被《新华文摘》《领导文萃》《读者》等刊物转载。近年来潜心研究近代中西历史,总结大国兴衰之路,文章发表后被多次转载,反响热烈。本书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2009年度全国重点扶持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是一部对比解读中西方名人的拍案惊奇之作,更是一次令人深思浩叹的历史探险。作者驻足于近代中西方社会激烈交锋、动荡转型的十字路口,通过那些主导、影响国运民生的风云人物,如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等人在急剧变迁的历史关头截然不同的道路选择,透视近代中国迷失落伍的深层原因,剖析大国兴衰的关键节点,为今天的中华复兴之路寻找宝贵的历史借鉴。
展开
精彩书评
    大变局必然酝酿大变革,大时代必然面临大挑战。王龙先生在这本书里,以其犀利尖锐的观察力,揭示东西方文化的最初碰撞;以其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重现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画面。追根寻底,探究成败之因;望闻问切,稽考兴亡之变;剖析中外名流的人生轨迹,追寻近代中国的衰落原因。虽时过境迁,但点点滴滴,未敢尽忘,犹可发人深省;虽一家之言,但登临览胜,雪尽江清,令人感慨悠长。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清新之作,也是一本别出心裁的故事新编,值得一读。
    ——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 李国文

    那些历史人物的焦灼与悲欢、智慧与迷茫、勇敢与无奈,无不体现出一个时代的侧影。王龙不是一个好奇的看客,他的笔游走于中西之间,博观约取,恨则深入骨髓,爱则眼含泪水,从中可见一位作家内心情感的丰厚与真诚。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作家 王树增

    本书的作者王龙是一位年轻的军旅作家,他不像许多军旅作家那样热衷于关注军事战略、传奇军人和检讨某场战役的得失,而是将眼光投向整个民族数百年来所选择的路径,用本族的杰出人物和外族的杰出人物一个个对比,从而获得一种超越一时、一地、一党的大视野。
    ——著名专栏作家、评论家 十年砍柴

    作者登高望远,极目苍凉,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从中西方大人物的命运中洞察国运浮沉的深层玄机,探寻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的关键节点,让历史照亮现实和未来,从大国的兴衰中为中华复兴寻找借鉴。这无疑是一部独特新颖的中外拍案惊奇之作,也堪称一位军人忧国心切的当代盛世危言。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柳建伟 

    这本书吸引我之处在于:它描述的是近代中国历史,采用的却是全球视角;它只是一部源于兴趣的历史随笔,却充满独特新颖的学术思考;它选择的是纸上书写方式,却拥有电影、电视般绘声绘色的新奇情节。中外名流轮番登场,时代风云激荡交错,其间的国运苍生、民间疾苦、民族命运,都那么真切而强烈地激励着我们。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 裘山山

    王龙所要探究的是,今天的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我们不能不为这个志向高远的年轻人所折服,他在他的书中所流露出来的才华和智慧,集中反映出当代中国人对本国历史的深刻见解和彻悟,必将引起读者和学者的关注和兴趣。
    ——出版人、《小说界》主编 魏心宏
展开
精彩书摘
    假如在青天白日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该是何等壮观的一种景象?这种奇异的巧合并非臆想。十七世纪与十八世纪之交,犹如电光乍闪,中国和俄国的天空,几乎同时出现了两颗惊人相似的巨星。他们,就是震古烁今的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
    他们都是大气磅礴的传奇君主,一个是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一个是锐意改革、狂飙突进的俄国沙皇。两位大帝不仅出生时代相同,在位时间相当,而且都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他们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在十七至十八世纪中把各自的国家带入鼎盛局面:康熙使中国一举摆脱明末清初大动荡后满目疮痍的局面,成为东方最强大的王朝;彼得使落后愚昧的俄罗斯一跃而起,成为令欧洲列强刮目相看的封建强国。然而,他们又是两艘巨大航船的舵手,在重要的历史关头驶向截然相反的方向:彼得使俄罗斯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雄踞欧亚,傲视全球;康熙最终没能跨越封建政治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很快滑向盛极而衰的落日辉煌,由孤芳自赏的天朝大国急剧坠入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在被西方列强鲸吞蚕食的同时,竟还遭到俄罗斯的侵略蹂躏。
    连远在西方的马克思,也情不自禁地发出史诗般的浩叹:“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今天,重新翻检这段历史,人们不禁要问,是盛衰循环的历史周期律无可逃遁,还是幸运女神偶然间与中国擦肩而过?这是一首悲欣交集的凄凉挽歌,令人回味,发人深省。
    
    一 血泊里登上王位
    
    §生于忧患的“全能皇帝”
    
    如果不是上帝插了手,谁也无法解释康熙和彼得一生波澜壮阔的历程,竟然充满那样复杂而神秘的巧合。他们同是少年登基,同样博学勤政,甚至连幼年的曲折命运,也充满谶语般的暗合。
    年幼的康熙和彼得都是不幸的。玄烨的生母佟佳氏只是皇宫中一名不受恩宠的庶妃。玄烨降生时,父亲顺治皇帝正对满洲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即传说中的明末名妓董小宛)爱得死去活来,哪有精神顾得上这个不请自来的小儿子。出生不久,玄烨即遭到当时被人视如洪水猛兽般的天花的侵袭,命悬一线,尽管凭借顽强的生命力侥幸存活下来,却让后来的康熙大帝从此留下一脸不太好看的麻点。不幸接踵而至,他八岁丧父,十岁时疼爱他的母亲又死了。两年之间父母双亡,形影相吊,这给他留下很深的心灵创伤。康熙后来回忆到,那年母亲生病的时候,他日夜守候在床边,滴水不进。母亲去世时,他日夜啼哭,不思饮食。直到晚年,康熙回忆起这一幕幕还不无悲伤地说,他在父母的膝下没有得到一天的欢娱,“此朕六十年来抱憾之处”。
    但玄烨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位宽仁博大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十分关心他的成长。这位富有政治头脑、品性贤良的祖母,对玄烨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他成为一代明君打下了坚实基础。她经常给小孙儿讲述祖父当年披坚执锐、艰苦创业的故事,激励他将来要秉承祖先英烈之风,成为有抱负、有作为的人物。她一直以帝王的标准严格训练孙儿,教育他要“宽裕慈仁,温良恭敬”,甚至连一举一动都要“俨然端坐”,中规中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幼年的不幸,砥砺玄烨更加勤奋地学习。从五岁发蒙开始,他早出晚归,无论严寒酷暑,从未中断。父母双亡后,他更加发奋努力,系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认真研读儒家经典,还拜武艺高强的侍卫阿舒默尔根刻苦练习骑射技艺,纵马射猎,十矢九中,英武非凡。他常常虚心地咨询左右,甚至不耻下问于身边的太监。繁重的学业差点儿压垮了他的身体,他累得咯血,仍然坚持手不释卷。后来不得不发展到需要针灸治疗的地步,以至于多年后康熙皇帝一闻到灸条的艾味还心有余悸。
    康熙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训练,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可谓“全能皇帝”。正是这种严格认真的教育,形成了康熙雄浑博大的学识修养,培养了康熙果断坚韧的人格力量。
    公元1669年,康熙正式亲政。这位蓄势待发的少年天子,一旦坐上至高无上的王权宝座,就显示出不可遏止的治国雄心。他十四岁时就亲自谋划铲除了位高权重、专横跋扈的鳌拜,一生先后平定三藩之乱,东北反击沙俄,西北扬威平叛,修德中外一家; 对内则治河安邦,富国裕民,肃清吏治,开创出“康乾盛世”的繁盛局面。康熙的一生,既能纵横疆场、运筹帷幄,又能经世济民、安邦治国,达到儒家标准的“内圣外王”境界。这样的帝王,如果不是处于一个终结蒙昧的专制王朝,也许算得上“千古一帝”了。
    
    §命运多舛的少年彼得
    
    在地球的另一端,比康熙晚十八年出生的彼得同样命运多舛。他来之不易的皇位,显得更为血腥。彼得的父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老年得子,欣喜若狂,对彼得宠爱不已。可惜好景不长,彼得年仅四岁,老沙皇突然病逝,孤儿寡母、势单力薄的彼得母子命运岌岌可危。彼得十岁那年,经过一系列血腥的斗争,同父异母的索菲娅公主先发制人,以谎言和承诺赢得射击军的支持,兵围皇宫,拥戴彼得一派的皇后亲属纷纷人头落地,一颗颗血淋淋的头颅被挑到射击军的矛尖上。索菲娅在斗争中占据了上风。此情此景让彼得深受刺激。索菲娅这个阴险狡猾的女人,她那种翻云覆雨、复杂多变的政治手腕,给年幼的彼得以深深的影响。他的一生从此崇尚暴力,并学会对待敌人应该如何恩威并用,残酷无情。
    和康熙幼年生活在野心勃勃的鳌拜的阴影下一样,彼得母子在索菲娅公主高悬头顶的利剑下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彼得虽然是名义上的沙皇,而真正的大权却紧握在索菲娅公主手里。他们被索菲娅公主赶出了莫斯科,流放乡间。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天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的彼得如同脱笼之鸟,自由翱翔。与从小生长在深宫红墙内锦衣玉食的康熙不同的是,彼得不认为手工是贱活,他对实用技术有着疯狂的热情,办公室里有木匠、石匠、铁匠的全套工具,一生精通十二种手艺。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也有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业余爱好,有喜欢做木活的,有爱好设计下水道的,有喜欢做生意的,甚至有像北齐后主高纬那样喜欢扮乞丐行乞的。然而彼得并没有只荒嬉沉醉于一己之好,他更讲求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对历史、地理、炮学、造船都充满浓厚兴趣。而他最如痴如醉的还是军事游戏。广阔的乡间成为他最好的训练场。他的儿童玩具几乎全部是由马刀、战鼓、小火炮组成。他十一岁就学会发射大炮,十三岁就会使用手枪和毛瑟枪。他在住所旁边构筑了带炮塔的兵营,周围挖了壕沟和阵地,他常常组织村里的小孩们玩打仗游戏,带领他们冲锋陷阵。
    后来,年幼的彼得心血来潮,竟向索菲娅公主申请索要一批真枪实弹。索菲娅暗暗欢喜,这个羽毛未丰的小子,一直是威胁她独霸王权的一块心病,如今眼见他玩物丧志,不问世事,索菲娅求之不得,不禁喜从中来。她不但送去了大批枪支弹药,甚至还送去了大炮和正式的编制。索菲娅做梦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些看似玩闹的游戏断送了她的权柄。
    彼得搜罗了一批外国军人,招募了六百名童子军,立志将他们训练成纪律严明的军队。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自担任了鼓手。他甚至举行真枪实弹的军事演习,导致他的二十名“士兵”丧命。而这些与彼得玩耍长大的孩子,后来有不少人成为他的重臣,比如儿时当过猪倌的雅古任斯基当上了总检察长,卖过肉饼做过马夫的缅什科夫成为他的陆军大元帅,而这支童子军也成为俄国真正意义上的正式军队,精锐程度远远超过了政府当时控制的射击军。
    当索菲娅公主终于认识到彼得原来是一颗即将孵化的蛇卵,为时已晚了。和康熙借摔跤角力的满洲少年“善扑营”智擒鳌拜一样,十七岁那年,彼得统领由他组建的“少年团”一举粉碎索菲娅公主的摄政集团,把这位凶残的女大公关进了修道院,开始行使皇权。
    但不甘失败的索菲娅公主,趁彼得到国外学习之机,于1698年再次挑动射击军发动兵变,但很快被效忠于彼得的谢英将军成功镇压。这次彼得要新账老账一起算了。他以最残酷的方式惩罚敌人,下令杀死一千多人,那些已死去的贵族被从墓中挖出来鞭尸。他亲自挥舞马刀砍下叛乱射击军的头颅,还逼着大臣们跟他一道下手。他把叛乱者的头颅挂在索菲娅公主的窗外,他要让这个女人知道,和他作对就是这个下场。
    彼得在一片盛怒的血海中,建立起的他绝对权威。大幕刚刚拉开,一切仅仅才只是开始,正如马克思所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性格决定命运。现代心理学早已证明,人的早期经历对其性格形成至关重要。这条真理对康熙和彼得来说同样适用。康熙即位时年仅八岁,彼得也只有十岁。他们都曾有过受制于人的傀儡皇帝经历,又以相似的暴力手段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王权,显示出过人的胆魄与能力。专制王朝血腥残酷的宫廷斗争,成为酝酿他们早期性格的共同温巢。但在他们迈出人生第一步时,不同的文化土壤,又锻造出他们不同的性格气质。少年时代那些以暴制暴的经历,使彼得终生崇尚强权,充满强烈的叛逆精神,促使他以疾风暴雨的方式抽打着俄罗斯一路飞跑;而康熙自幼酷爱中国的儒家文化,信奉恪守仁政宽怀的人生理念,并终生用它来治理中国。
展开
目录
    迷途的帝国——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的治国差距
    一 血泊里登上王位 
    生于忧患的“全能皇帝”
    用野蛮制服俄国的野蛮 
    二 截然相反的治国之路 
    康熙的政治蓝图 
    用铁索勒激起俄罗斯向上 
    “儒家仁君”输给了俄国“秦始皇”
    三 中国最热爱西学的帝王 
    “史上最热爱科学帝王” 
    康熙与洋教师们的“蜜月” 
    四 “我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 
    俄国沙皇成了“优秀工匠”
    国家科学院≠皇宫“如意馆” 
    五 康熙与彼得取法西洋的差异 
    “科学法官”VS“霸业利器” 
    余秋雨先生高估了康熙皇帝 
    六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守土御侮竟然不如侵略扩张 
    康熙被关在世界大门之外 
    七 变起一朝 祸积有素 
    两种文明的矛盾撞击 
    中国人的辫子,俄国人的胡子 
    八 大道行思 余音未绝 
    “彼得堡就坐落在眼泪和尸骨山上”
    独裁者们的凄凉秋天
    
    大臣与首相的差距——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人生悲喜剧
    一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从电视剧《走向共和》说起
    一个飞黄腾达之日,一个身名俱灭之时 
    二 出身不同 背道而驰 
    “卫道救时”的大清栋梁
    黑船汽笛惊醒了伊藤博文 
    三 世界舞台上的外交表演 
    李鸿章的太极拳终于玩不转了
    “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四 漂亮的“拳套”与致命的“拳术”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
    谁真正拿到了西方的通行证 
    五 桔生淮北则为枳 
    沸腾的日本与冰封的天朝
    孤独远行的李鸿章 
    六 天道无常 谁人可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棺盖百年待定评
    
    两个女人的沧桑时代——慈禧太后哪点不如维多利亚女王
    一 两个女人,两种命运 
    祸福相倚,悲欣交集 
    谁是更幸运的女人 
    二 同样天生丽质,同样才干出众 
    金色年代开始了 
    慈禧其实多才多艺 
    三 女人当国,注定是“红颜祸水” 
    慈禧真有那么坏吗
    她为什么遭到万人唾骂 
    四 权欲面前,人人一样 
    维多利亚并非清心寡欲 
    进退两难的慈禧太后 
    五 女王也不能无法无天 
    王在法下,王在议会 
    维多利亚女王屈服了 
    六 中国人的千年死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中国真到没有榜样的时代了?
    
    光绪皇帝向左,明治天皇向右——近代中日变革的关键时刻 
    一 羊奶驯化与狼奶哺育 
    史上最苦命的皇帝 
    喝“狼奶”长大的明治天皇 
    光绪能够摆脱慈禧吗 
    二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 
    谁是老师,谁是学生 
    两个皇帝同时转向西方 
    拽着自己头发飞翔的光绪 
    西方之皮毛与文明之精髓 
    三 天朝残局与大和雄风 
    知人善任的明治天皇 
    光绪终于发怒了 
    戊戌变法演变成“休克疗法” 
    风雷激荡的明治维新
    四 落日辉煌与岛国焦虑 
    不得不说的一本书
    偷偷爬上美国黑船的年轻人 
    五 内外交困与天赐良机 
    大清朝的运气不如小日本 
    并未完结的历史悲喜剧
    
    笔杆子的大对决——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的启蒙之路 
    一 历史大幕苍凉落下 
    戊戌变法的尴尬处境 
    他的头像为何一直保留在日元上
    二 中日知识分子的不同人格结构 
    康有为: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武士精神哺育下的福泽谕吉 
    人格缺陷成了失败的导火索 
    大清知识分子少了些什么
    三 文人与官场:永远纠结不清的难题 
    康有为伏地痛哭 
    福泽谕吉为何拒绝做官 
    四 成也儒家,败也儒家 
    “跪着造反”的康有为 
    福泽谕吉向儒学猛烈开火 
    他们在十字路口分道扬镳 
    五 徘徊在中西之间 
    康有为的西学“三脚猫”功夫
    取法西洋,南辕北辙 
    日本人不止有一个福泽谕吉 
    中国的启蒙之路依然遥远
    
    谁才是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为何没有渡边华山看得更远
    一 生前屡遭打击,死后万丈光芒 
    二 日本也有个“林则徐” 
    三 林则徐成了“千古罪人”? 
    四 不可思议的低级错误 
    五 历史没有给他同样的机会 
    六 中日考卷都一样,为何答案却两般
    七 科举制度成为勒死大清朝的绳索
    八 孤军奋战的林则徐
    
    “鬼使”与“神差”的命运博弈——从郭嵩焘和陆奥宗光看弱国与强国的外交
    一 “汉奸”先知郭嵩焘 
    大清官场上的“多余人” 
    “最了解西学的人” 
    他成了大清朝的“敌人” 
    二 春风得意的陆奥宗光 
    从阶下囚到外务大臣 
    简直胜过好莱坞大导演 
    三 “鬼使”与“神差”背后的中日大决斗
    儒家信徒PK“海龟”团队 
    羞羞答答的“天朝” 
    “鬼使”与“神差”的中日外交 
    四 天朝梦醒了
    
    毁誉难分的悲剧英雄——洪秀全与西乡隆盛的荣辱悲欢
    一 两个末路英雄,不同死亡结局 
    洪秀全的骨灰被大炮轰上了天 
    “西乡但以此身付众人” 
    秋风埋骨故乡山 
    二 “叛乱逆贼”盖过了“农民领袖” 
    “天国”神话破灭了 
    从叛贼到英雄的西乡隆盛 
    三 谁才是真的英雄 
    洪秀全的历史真面目 
    武士之风,山高水长 
    英雄不会诞生在文化酱缸里 
    四 洪秀全少了哪几根骨头
    人格信誉:投机逃避
    识见才能:愚昧僵化
    情感魅力:自欺欺人
    五 “叛徒”们的下场为何不同 
    一边碧血横飞,一边高官得做 
    但愿多一点抚哭叛徒的吊客
    
    千古文豪谁堪怜——曹雪芹和莎士比亚的同途异运 
    一 文人并非都是吃香喝辣的 
    “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的? 
    曹雪芹没有莎士比亚那样的好运气 
    二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女王居然宽容莎士比亚讽刺自己 
    《红楼梦》其实是一部英雄血泪史 
    三 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个更重要? 
    文人的书桌该摆在宫廷还是田野
    他们都是苦闷的独行客 
    四 曹雪芹与莎士比亚,谁更厉害? 
    铁屋中的呐喊与太阳下的宣言 
    “非为一代独有,实为千秋共宝” 
    
    两位“国父”的命运——孙中山为何做不成“中国华盛顿”?
    一 华盛顿成了中国人眼中的“政治神话” 
    洋鬼子竟然也有一位“异国尧舜”
    大清巡抚为何得到美国人的表彰
    二 要好制度,还是要好国王 
    “华盛顿神话”为何不服水土 
    不丹国王给全世界上了一课 
    三 中国人的华盛顿在哪里 
    孙中山乐观太早了 
    华盛顿为何拒绝当国王
    有华盛顿者之风范,无美利坚之土壤
    后记:百年沧桑家园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