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破解600年第一谜案:建文帝最终出亡福建宁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22058
  • 作      者:
    马渭源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马渭源,1962年生,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苏州郊县任中学历史老师、1989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古代史(明清史方向)硕士研究生,1992年毕业,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编审,并在南京多所高校兼职、 
    曾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南京社会科学》、《中国大学教学》和有国际影响的澳门《中西文化研究》等杂志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之《奇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卷》(上、下册)、《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之《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炆卷》等学术著作和《大明王朝在南京》之《奇特的开国皇帝未元埠》系列DVD,负责主持编缉出版国家“十一五”重点电子音像出版物规划项目《明文化系列》。 
    他是南京电视台《金陵往事》首位主讲人、南京市文化品牌《市民学堂》主讲人、江苏省文化品牌《江苏人文讲堂》主讲人、江苏教育电视台《城市传奇》常任嘉宾、安徽电视台《新安大讲堂》主讲人、安徽电视台海外中心特邀嘉宾、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特邀嘉宾,福建宁德《三都澳讲坛》主讲人,曾在南京电视台主讲大型系列历史文化讲座《大明王朝在南京》(118集),多次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城市传奇》和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近期又在安徽《新安大讲堂》开讲《大明帝国传奇人物系列》,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众多媒体誉为“南京易中天”。
展开
内容介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后,由于皇太子朱标已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先他而去,乃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然而,建文帝刚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1402年,燕兵攻陷了京师(今江苏南京),燕王即位,是为明成祖。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其出逃的传闻颇多,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就成了一桩争讼不觉的历史悬案。在各种史料中,关于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描述,基本都以“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作为他传奇一生的终结点。烧死?密道遁逃?山野为僧?——这个皇帝的生死,成了600多年悬而未决的“明朝第一谜案”。基于这一背景,明史专家、金陵铁嘴马渭源先生编撰的《破解600年第一谜案——建文帝最终出亡福建宁德》,破解了这一谜案。
    该书是目前国内为止第一部全面介绍建文帝的专著。她的问世,澄清了建文帝的生死之谜;澄清了建文帝逃亡何处之谜;澄清了建文帝归葬之谜;澄清了宁德支提寺袈裟与宁德上金贝古墓相合互证,又与明代官方史书相合互证;澄清了考古现场建筑古物与已确定明初造型风格相吻合,古物与古书记载再度吻合。更可贵的是马渭源先生从宁德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明初人文环境出发考察了建文帝出亡福建宁德的可行性问题,既用了正史《明史》、《明实录》,又引用了当地的方志与文人笔记,甚至结合了一些民间传说,其最大贡献在于不仅发现了潜伏在浙江、福建的“亲建文帝”分子,而且还找到了《明神宗实录》中244个福建籍“建文奸党”分子的蒙难的历史,再结合正史与野史中建文帝披缁出亡的史料记载,进一步夯实了建文帝最终出亡福建宁德的学术根基。马渭源先生的论证:袈裟与史料相合,袈裟与古墓相合,古墓又与史料相合,环环相扣。由此观之,600年来明代第一谜案终可划句。
展开
精彩书摘
  “清宫三日”,朱棣是在找建文帝后宫里的美女? 金川门事变以后,燕军不费吹灰之力进入南京城,朱棣志得意满地来到了明皇宫,这些年来日思梦想他所要的不就是今天的这一刻——马上登基即位,不,朱棣可没有这么肤浅,他还有更为紧要的事要做,那么朱棣来到明皇宫里最先干的是什么紧要事?对此史书留下了“清宫三日”的字样,有人说,那是朱棣为了占有建文帝宫中漂亮的美人,是吗? 按照中国历来的传统:攻占前朝的首都与皇宫就意味着要占有前朝皇帝所拥有的一切,包括他心爱的美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六国宫中的美人全被送到了咸阳的阿房宫;晋武帝司马炎灭了建都南京的东吴政权,东吴主孙皓的上万名美人全被送到了洛阳供司马炎一人享用,司马炎一人忙不过来,就每晚乘了羊车任由山羊跑到哪里就在哪个美人那儿过夜,所以说“清宫”这等事在历史上尤其是改朝换代时十分常见。但明初这场皇位争夺战不同于以往,因为帝位争夺双方是叔叔与侄儿,叔叔占有了侄儿媳妇,那叫什么?乱伦!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释放”,但朱棣并没有这样做,那么他到底又是进行怎么样的“清官三日”? 对此,《明实录》、《明史》等“正史”并没有直接地说明白,但在《明史》成书前的一些史书中则有所披露。查继佐在他的历史著作《罪惟录》中是这样记载的:“(金川门之变后),(宫)内大火,(建文)帝与皇后马氏暴崩,为六月之十有三日也。或云帝薙发出亡,燕王清官三日,宫人指所焚尸以应,遽出尸灰烬中,王俯而哭之曰:‘犀无知,至此乎?’用学士王景彰义发丧,以天子礼葬之。宫人遭戮略尽,惟得罪(建文)帝者获存。”(查继佐:《罪惟录》,帝纪卷之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版,P69) 比查继佐的《罪惟录》成书更早的、由谷应泰主持撰写的《明史纪事本末》一书中对朱棣“清官三日”之事及其所要达到的目的说得更为明确。燕军进入南京城以后,朱棣清宫三日,凡是宫中的宫人、女官和太监几乎全部被杀,只有得罪过建文帝的被留了下来。那么朱棣为什么要这么干?据史书记载,朱棣曾诘问建文朝宫中之人:建文帝到底在哪儿?而在场的那些宫人和内侍“皆指认(皇)后尸应焉”。朱棣马上令人将灰烬中的那具皇后尸体清了出来,然后对着那已经烧焦了的尸体,挤出了几点鳄鱼的眼泪,大声恸哭道:“小子唉,你怎么这样不明事理唉,何苦要走到这一步呢!”(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卷16) 以上两本史书都记载了朱棣“清宫三日”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确切的下落。那么找到了吗?找到了,宫中之人指了一具已经烧焦了的尸体说:那就是建文帝!朱棣信吗?“信”了,他对着尸体大哭了一场。这里边有个细节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既然有人在灰烬中“认出”了“建文帝 ”,朱棣的目的也达到了,那他为什么还要杀那么多的宫中之人?这被杀的宫中之人到底有多少呢?有的书上说是1000多人,有的书上说是3000多人。
  我们根据建文帝寡欲、抑欲的个性特征来看,建文帝后宫里的人不会很多, 1000多人差不多了(包括太监等后勤服务人员在内)。当然,到底是3000人还是1000人,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重点,但这里边有个常识性的问题,那就是朱棣杀宫中之人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交代出建文帝的下落,难道这 1000多号与建文帝关系尚好的人没有一个是“软蛋”,非得要杀尽才罢休?要知道这些美人与宦官毕竟不同于那些饱读儒家经典深受传统忠孝礼仪熏陶的士大夫们。由此只能解释为这样:朱棣逮住了建文朝宫中之人后,每问一个,说不知道的就被处决掉,直至第1000个人(大致);或者这中间有人说了,那具烧焦了的尸体就是建文帝,朱棣也就将错就错,将那尸体认作是建文帝,对外马上说建文帝被烧死了,从而在政治上宣告建文帝的“死刑”,以此来稳定京师和全国的政治局面。但朱棣毕竟是只狡猾的狐狸,他的内心十分明白——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还不靠谱,于是他一边大杀没有得罪过建文帝的宫中之人,另一方面又疯狂屠杀建文朝的那些忠贞节烈之士,以绝对恐吓的手段来撬开人们的嘴巴,达到最终将建文帝之下落弄得水落石出的目的。
  (《明史·成祖本纪一》卷5) 朱棣登基的一个潜在的障碍——建文皇太子到哪里去了? 朱棣进入南京以后不仅无法获悉建文帝的确切下落,而且也找不到建文帝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太子朱文奎。按照中国传统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做法,如果建文帝真的找不到了,或者正如朱棣一行人内心所希望的那样——被大火烧死了,那么接替建文帝皇位的也轮不上这个“至亲”“好”叔叔朱棣而应该是建文太子朱文奎。
  朱文奎“建文元年立为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明史·诸王三》卷118) 明代大史学家焦竑在他的《献征录》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太子文奎, ……(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君接位,立为皇太子,靖难兵入京,年七岁矣。莫知所终。”(焦竑编:《献征录·建文君太子传》卷1,上海书店,1987年,第1册,第64页) 这怎么可能呢?一个贵为天子之子的7岁孩童、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朱文奎居然在这场皇家大劫难中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惟一能解释得通的是建文太子朱文奎逃跑了。对此,明末有名的史学家谈迁在他的史学名著《国榷》中作了这样的描述:建文朝兵部侍郎襄阳人廖平在金川门之变后,保护着建文太子朱文奎偷偷地出了南京城,一路狂奔,逃到了廖平的老家湖北襄阳躲藏起来,后来廖平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朱文奎,从此建文太子成为了廖氏亲族中的一员。没过多久,鉴于风声日紧,廖氏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杀,举族迁徙汉中;而廖平自己则隐匿到会稽一带,充当卖柴翁,自称为“耶溪樵者”,为了保险起见,他还与会稽山中吴成学变换了姓名,号为雪庵,至死隐迹于民问。(谈迁:《国榷·惠宗建文四年》卷12,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第1版,第1册,P837) 既然7岁的建文太子可逃出南京城去,那么为什么建文帝就不能呢? 当发现建文帝及其太子不见踪影时,朱棣几乎是本能性地感觉到,昔日日思夜想而今唾手可得的皇帝宝座会受到潜在的巨大威胁,于是他发了疯似地“清宫三日”,挖地三尺要将建文帝父子“挖出来”。
  朱棣把建文帝的第三子怎么样了? 找不到建文帝及其皇太子,朱棣顿时有种莫名的恐惧,同时又火冒三丈,尤其是建文朝重臣铁汉方孝孺不仅拒绝为他起草登基诏书,而且还时不时地点中了他的“命门”要害之处,方孝孺曾问朱棣:“既然你说你起兵靖难,为的是仿效周公辅政成王,如今成王不在了,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弟呢?” 有人认为,与其说方孝孺的率直与刚正刺激了朱棣的神经,毋宁说是方孝孺 “穷追猛打”似的追问“逼急”了朱棣。在虐杀了方孝孺“十族”后,阴鸷歹毒的朱棣似乎想起了方先生的“提醒”,于是他又将魔手伸向了明初“成王”——建文帝的弟弟。
  据正史记载,建文帝共有5个兄弟:长兄朱雄英8岁时死亡,建文帝朱允炆在朱标的儿子中排行老二,因为长兄早亡,皇位继承就轮到了他的头上;老三朱允熥,为建文帝的同父异母弟,被封为吴王,朱棣登基以后将他降为广泽王,远放福建漳州,时隔4个月后的建文四年十月,他又被召回南京,废为庶人,永乐十五年死于凤阳牢狱中;老四朱允熞,建文帝的同母弟,被封为衡王,朱棣当政以后将他降为怀恩王,徙居四川建昌,建文四年十月,与朱允熥同被召回,最后也死于凤阳监狱中;老五朱允■,建文帝的同母弟,初封为徐王,朱棣上台后,将他降为敷惠王,与母吕太后同住在明东陵( 朱标太子之陵),永乐二年改为瓯宁王,永乐四年其住宅莫名大火,就此被活活烧死。(《明史·诸王三》卷118) 事实上朱棣并不是只对明初“成王”的弟弟们痛下毒手,他还对“成王 ”的儿子进行毫无人性的摧残。据正史记载,建文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就是《明史》中所说的“不知所终”的朱文奎;少子叫朱文圭,金川门之变时,他还是一个由别人抱在手里的2岁娃娃。朱棣来到明皇宫时,不仅下令取消建文帝的尊号,将这个只有2岁的小皇子废为“庶人”,人称“建庶人”,而且还将他送到中都凤阳广安宫给关了起来,一个来到这个世上只有两年、原本与任何人都无冤无仇的小孩从此与世隔绝了55年。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第一谜案云山雾罩
“正史”上的建文帝两种不同的死法
第一种说法——烧死了
第二种说法——上吊了
拷问“正史”中建文帝—个人居然有两种死法的原因
建文帝如果被火烧死了,那么建文帝的陵墓应该在南京的何处呢?
既然明朝人没法肯定,那么清朝人编撰的《明史》(“殿本”)凭什么要说“建文帝烧死了”?
第2章 朱棣“心病”十大疑惑
“清宫三日”,朱棣是在找建文帝后宫里的美女?
朱棣登基的一个潜在的障碍——建文皇太子到哪里去了?
朱棣把建文帝的第三子怎么样了?
朱棣挖地三尺就是找不到先前皇帝的宝玺,那么宝玺到了哪里去了?
永乐帝朱棣抓住并囚禁建文朝的主录僧溥洽到底是为什么?
胡淡外访是为了寻访仙人张三丰,你信吗?
郑和下西洋到底为了什么?
主持出使海外的郑和身份很特别,与朱棣的军师姚广孝过往甚密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与道衍住持的广孝教寺“恰巧”在同一地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里有锦衣卫,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
郑和下西洋之前,朱棣曾向邻国朝鲜索要过建文朝逃亡者
御弟朱穗“胡言乱语”,无形之中触及了一个大明皇家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
有人谎报建文帝下落,朱棣居然真派人去查了,这说明了什么?
已有锦衣卫,又增设东厂,朱棣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第3章 建文出亡两次“钦定”
南京“燕王告天文” 朱棣实际上已勒石宣告建文帝出亡了
乾隆四十二年定本:明故宫中烧死的是建文帝正妻马皇后,非建文帝!
第4章 逃离南京亡命天涯
逃离南京
建文帝身边有个了不得的神算子程济
朱元璋临终前留下神秘的铁盒子救了建文帝的命
建文君臣是怎么逃离明皇宫的?
南京神乐观建文君臣定下出亡之计
亡命天涯
建文帝本来要到浙江浦江的,结果却跑到了吴江去避难,最终又上了云南
漏洞百出的“完美答案”——建文帝出亡后归葬于北京西山
对错误结论的剖析
建文帝全国“漫游”
第5章 宁德考古揭秘悬案
华严寺云锦袈裟“出世”,“暴露”建文帝最终出亡秘密
云锦、袈裟为何物?
八吉祥等图饰特征告诉人们:华严寺云锦袈裟应为明代早期的一件法衣
佛教图饰在华严寺云锦袈裟整体中不占主导,说明袈裟主人身份很特别?
宁德华严寺袈裟缘边图饰至少向世人“表明”:该袈裟与大明皇家有关
宁德华严寺“九五之尊”龙饰主题云锦袈裟向世人“表明”:它与大明皇帝有关
万历朝官方史书和明万历年间支提寺重建目击者谢肇涮所作的“碑记”等告诉我们:支提寺五爪龙袈裟不是万历朝明廷所赐的!
从南京云锦的织法与用料等方面来看:宁德支提寺袈裟不是万历朝的!
支提寺五爪龙袈裟也不是清代的
华严寺云锦袈裟“出世”,“暴露”建文帝最终出亡的秘密
上金贝古墓“奇巧”多多,实为明建文帝魂归地
宁德上金贝寺古墓不是元末明初僧人墓
宁德上金贝古墓应为明建文帝陵寝
建文帝最终出亡宁德,600年第一悬案破解?!
第6章“文”“物”相合出亡宁德
千钩百索,只字不留——建文帝出亡之事
永乐朝朱棣宠信酷吏陈瑛说:不拿建文君臣开刀,我们这些人怎能出名?
从朱棣到朱瞻基三十余年充斥着对建文君臣的杀气
史料中建文帝出亡福建的蛛丝马迹
靖难战争中大宁总兵官刘贞战败后回朝廷,居然先上福建再回南京,为何?
朱棣登基后的诏谕内容增益变化说明了什么?
永乐元年朱棣任命“六亲不认”的“冷面寒铁”周新巡按福建,巧合吗?
郑和是从永乐三年开始不断下西洋,且其正式启航地是在福建,就这么巧?
以秘密刺察建文帝下落为其主要使命的朱棣心腹密使胡濙居然也到了福建,巧?
更有洪武以后福建宁德周围有着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军事布防
文献史实与考古实物相合:建文帝最终出亡福建宁德
建文帝曾现福州雪峰寺
并无多少佛教信仰的篡位皇帝朱棣敕赐建造宁德华藏寺背后的动机
来路不明的皇家“龙种”朱棣之宗教信仰是什么?
皇爷爷临终留铁箧,皇孙儿临难披袈裟
第7章 超常思维认识几何?
永乐皇帝为何要“批发”女儿?
“金蝉脱壳”之计?
东南一带“潜伏”着“亲建文”人士
上福建最妥当、最安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