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钱伟长与上海大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85348
  • 作      者:
    曾文彪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曾文彪,1947年2月出生干上海,副研究员。1965-1970年在上海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就读。1992年获复旦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1970年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上海工业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1994—2007年,曾任上海火学秘书长、校长办公室主任、“211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展开
内容介绍
    《钱伟长与上海大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钱伟长教育思想与上海大学的发展及启示研究”和上海市2007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钱伟长教育思想与上海大学的发展研究”系列成果之一。<br>    《钱伟长与上海大学》纳入了由上海大学出版社策划推出的国内第一套系统研究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院士的“钱伟长研究书系”。该书系作为国内第一套系统研究钱伟长院士的系列丛书,本着客观、全面、科学的原则,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人物性与思想性、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努力给读者一个可敬又可近的大家形象。该书系由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教授撰写总序。
展开
精彩书摘
    其一,“与时偕行”。此词句也是出自《周易》,其义:审时度势,变通趋时。讲的是,自强不息最重要的是“趋时”,即:一是要充分把握发展机遇,二是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三是要能忍受一时得失,经受人生沉浮,最终才能实现主客体的高度统一。钱伟长对于“趋时”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一向尊重客观,反对那些违反客观规律的“伪科学”,但从不甘于现状,更不去效法中庸、无为。1984年,他在一篇文章中讲到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时说:“我们科技工作者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前进,而且这个时代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要超越时代的水平。”他的这种“跟上时代又要超越时代”的“趋时”观既让他屡创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出众的人才,又使他和周同的环境不时地有一点不协调。由于顾虑少,讲真话,不趋炎附势,这使他那些“不合时宜”的话显得更有科学价值,更有警示作用。过了20年,批判过他的人可能也不自觉地持有和他相似的观点。<br>    其二,天道酬勤。俗话说:“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无论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群体、一个人,最大的智慧在于自知,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断审视自己,居安思危,时刻知道自身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和地位,这是主动进取、积极有为的内在动力,是主体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的前提,从而从自知变为自觉,进而构成自强的前提。流传数千年的中国古典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钱伟长在学校给师生们讲“自强不息”时,常常会回忆起他的两位老师是怎么激励他的故事。一位是我们已经在上文介绍过的清华大学马约翰教授的故事,钱伟长把自己拼搏精神的养成归功于马老师的培养,他说:“我拼搏了一辈子,拼搏精神的培养要归功于我的清华老师马约翰,是他把我培养成有拼搏精神的人。”还有一位就是他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导师辛格教授,辛格教授鼓励他要善于把数学作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你们应该有捏着鼻子跳进海洋的勇气,但更应该懂得避免不要淹人海底。”辛格教授讲的是科学方法问题,也是哥廷根学派的重要理念,钱伟长扩展了这个理念的含义,他说:“我们既要利用一切已知的数学工具,去解决那些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出现的定量规律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创造新的数学工具,去探索那些现有数学工具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数学领域是汪洋大海,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也是汪洋大海。搞应用数学的人必须要有勇气面对这两个汪洋大海,有时还得有大智大勇,敢于跳进这两个大海,才有可能勇敢搏斗,抵达彼岸!”钱伟长用老师对他的教导和自身的经历来鼓励学校的教师:“自强不息就是每个人要努力克服困难,进行科研,同时进行教学”,“认定目标,坚定志向,安于清贫,孜孜以求,把你们从事的有意义的工作做下去,最终定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在他十八九岁考入清华大学时,他的中文、历史答卷能让文学大师朱自清和历史学巨擘陈寅恪拍案叫好,在他二三十岁的光景就奠定了其在国际应用数学和力学界的地位,然而,他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发现很多东西我还不懂,需要,我就学。”他还说过,他更不是什么“神童”,连“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他告诫学生:“你们不要相信天才论,关键是在于刻苦和努力。”“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勤奋学习。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我就不相信天下有天才。我们都是‘后才’,都是从社会里头培养出来的,学习里头成才的,只要有条件,谁都可以达到高的标准的。”当然,“求知是艰苦的,何况还要越出前人范围开创知识的领域,必须比一般人还要艰苦才行”。不过,“无论谁,也无论有什么样的条件,都必须不辞辛苦、勤奋学习,都必须有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br>    其三,革故鼎新。自强不息表现为善于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条件,不断发明,创造新的应对措施,以求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中国先哲所倡导的“日新”精神,通过改革、创新以图自强的进取精神。钱伟长强调:“我们学校的工作是培养一代跨世纪的新人,这样的人一定是富于创造性的,而不是人云亦云、墨守成规的。因为这是一个新时代,要靠创新来创造我们的新时代。”他还说:“我们需要有观点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像小老虎似的学会去斗争,千万不能培养没有观点的青年。做科学工作总得有观点,没有观点的青年不可能做科研工作,这也是我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是十分地强调,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一定不是人云亦云、墨守成规、没有观点的人,一定是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搞科学是这样,做人、做事也都要这样。早在六十年前,他就是这样认为的。1947年4月27日,《清华周刊》复刊第10期上有一篇朱自清写的文章《我所见的清华精神》。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写道:“这半年来同事们和同学们常常谈起‘清华精神’。……后来和钱伟长先生谈起,他似乎觉得清华精神是‘独立的、批评的’,例如清华人到一个机关服务,往往喜欢表示自己的意见,不甘心苟同。我承认钱先生的看法,连带着他的例子,是有理由的。”几十年前,钱伟长是这样说的,几十年来,他也是一直这样做的。他的这种突出的性格特点,也曾给他带来灾难,但他却为什么不肯改,甚至想改也改不了?听其言,观其行,套用唐朝诗人刘禹锡在《问大钧赋》中一句名言,即“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正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展开
目录
“钱伟长研究书系”总序<br>自序<br>一、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者<br>安贫乐学浸染华夏文化<br>尊闻行知探索科学真谛<br>日月经天为国操守不变<br><br>二、他选择了上海<br>桑榆匪晚扬鞭奋蹄<br>长计远虑选择上海<br>当校长不受年龄限制<br>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提出<br><br>三、他创立核心思想——“拆四堵墙”<br>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论办能兴国的教育<br>拆除学科之间的墙:论大学的综合性<br>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论教学、科研两个中心一支队伍<br>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论自学<br><br>四、他锐意改革创设办学新制<br>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br>自主招生改革<br>学生管理体制改革<br>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br><br>五、他倡导培养“全面的人”<br>爱国主义教育<br>辩证唯物主义教育<br>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br>体育和艺术教育<br>校训:自强不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