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融合还体现在中国近代文物事业发展的其他方面,近代中国的博物馆在定位上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对于国家级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来说,它的宗旨主要在于通过对人类学和生物进化的研究展示来证明人类起源于中国,而省级博物馆的世界就是民族,如当时河南省博物馆的建馆方针就是表彰民族文化,扩充民众智识,促进学术研究,提升公共意识,民族之外的世界则根本未被提及。①近代中国的博物馆建筑既有鲜明的西方新古典主义风格,也有许多采用中西合璧的风格,体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建筑文化在博物馆建筑中的相互交融。而某些外国人创办的博物馆,在建设时则完全“入乡随俗”,充分考察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的特色,通过汲取中国建筑文化的营养,力图借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来满足博物馆的功能要求。②以南通博物苑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早期博物馆更是将传统园林艺术与馆舍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征,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二次博物馆建设高潮时,由国人自己设计建设的博物馆建筑则是民族风格与近代意识相结合的“折中主义”风格大行其道。而在文物保护维修领域,除了抢险加固和恢复原貌外,还要照顾到公众的传统欣赏品位,当时对于文物古建筑修葺的原则“最着重的在结构之加强,但因市民对于文整工作有等着看‘金碧辉煌,焕然一新’的传统式期待,而且油漆的基本功一用就是木料之保护,所以当时修葺的建筑,在这双重需要之下,大多数施以油漆彩画。”(梁思成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