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绝地蒋经国:1925-1937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947582
  • 作      者:
    郭晨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蒋经国一生的成就,源头究竟在哪里?揭开蒋经国苏武牧羊式的12年苏联生涯:20世纪最大的勾践,最后的苏武!他被斯大林充军西伯利亚?他曾经讨饭做苦力锤铁板?他让苏联共产主义洗了脑?他与冯玉祥的女儿有段情?卧薪尝胆,他学到共产党最厉害的东西!开启6年赣南新政,40年台湾之治!苏联,究竟影响了蒋经国什么?
展开
作者简介
    郭晨,作家、编辑。曾出版《这就是彭德怀》、《同舟共济》、《蒋经国传奇》、《蒋经国密码》、《将帅落难记》、《万水千山只等闲》等十余部长篇著作。参与编剧历史巨片《开国大典》。曾担任长篇电视连续剧《特殊连队》、《遵义会议》、《和平谈判》、《同舟共济》、《宋庆龄》、《红都风云》、《解放海南》、《共和国大妞》等,和《长征――不朽的史诗》、《贺子珍》等多部长篇电视专题片的编剧。曾获1991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五个一工程”奖和北京市首届文学艺术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蒋经国为什么会“打老虎”?为什么勤政爱民?为什么能治理好台湾?
    蒋经国一生的成就源头究竟在哪里?
    郭晨踏访俄罗斯,查证苏联档案,访问亲友故旧,查证历史史料,寻找蒋经国1925至l937年在苏联的辗转流离之路,再现中苏大国角力、国共蜜月合作下真实的历史风云,全景展示蒋经国苏武牧羊式的12年苏联生涯,揭开蒋经国那段绝地坚忍的人生之路。以期揭开世人心中那个永远的谜: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蒋经国。
展开
精彩书评
    近10年来,台湾媒体针对台湾地区历任领导人的贡献,作过多次民调,经国先生总是名列第一,满意度曾经高达七成。经国先生正直、清廉、坚毅、平实、爱民的风格,更是我心向往之典范。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
    国共合作的气氛,由西安事变作契机,顿时热络起来。
    就是这样戏剧性的事件,为经国个人的历史,带来戏剧性的发展。斯大林双手将经国送还蒋先生,作为中苏进一步合作的献礼。莫斯科、西安、南京的微妙关系,经国一无所知,忽然间接到通知,他可以自由地回去了,那份惊喜,只有汉朝的苏武有此体验。
    ——《蒋经国传》作者江南
    一路上,父亲经国先生的影子一直在我脑中,在我眼前,在我身旁。多处我提到他,他是给我生命的父亲,也是有血有肉和七情六欲的人,我不会因为他不是神,而减弱了我对他的爱和崇拜。许许多多的事情,就只因为他是我的父亲,我才奋力而为。
    ——蒋经国之子、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
    有一回,蒋经国发觉餐馆后的水沟里漂着一层油水,他饿得头晕,就想办法把水沟里的油水刮起来,用一只罐子装好,再找东西来烧,就吃煮热的“油水”填肚子。
    天下大雪,夜里冷得不得了,蒋经国就找到个大垃圾桶,委身蹲缩在桶里度过寒夜漫漫。蒋经国病倒了,多亏遇到一个要饭的小彼得,把每天讨来的饭给他吃,才没饿死。
    ——蒋经国亲信幕僚王升
    终其一生,蒋经国先生主张人人平等。
    他的亲民态度,得益于在苏联12年的经历,而他这种观念形成是自发的,并不是什么力量强加于他。在苏联的时候,他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并没有被斯大林主义洗脑。
    ——美国资深外交官、《蒋经国传》作者陶涵
    经国是吃过面包的人,比之蒋(介石)先生没吃过面包喝过海水,自然高明得多。
    蒋先生不会演说,不会招待新闻记者,使人畏,而不能使人敬。要做民主国家的领袖,就差那么一大截。蒋经国的外在条件,当然很够了。
    ——著名作家、学者曹聚仁
    蒋经国这个人物,说他有多么彻底的腐朽没落,他不可能的。
    他当年还是想励精图治,想改变现状,甚至想推动国家民族发展,蒋经国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在苏联卫国战争时候,是拿着冲锋枪跟德国人打过仗的,他是职业军人,跟那种大少爷完全不一样,他身上有许多应该是很优秀的东西。
    ——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
展开
精彩书摘
    莫斯科中山大学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沃尔洪克街16号。据说十月革命前,是旧俄一个贵族的府宅,革命后先改为一所中学后又改为农业大学。学校面临大街,坐东朝西,是一座规模相当大、四面环抱的四层方形楼房,外表像个党政机关。楼内有一个厅室,贵族时期是个舞厅,据说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和他妻子曾在这里举行婚礼。一层是餐厅,二三层是教室、宿舍和图书馆,四层是女生宿舍。周围环境幽静美丽,正面有个小巧玲珑的花园,当中是甬道,两旁栽了些花木,景致十分美观。花园对面是著名的皇家救世主大教堂和彼得大帝的铜像,铜像和镀金的教堂在阳光和白雪的映照下,金碧辉煌,在周围建筑物中鹤立鸡群。这座教堂建筑甚为别致,中间突出一个大圆金顶,四面环绕着四个小圆金顶,成莲花形,据称它的规模仅次于罗马大教堂,居世界寺院的第二位。教堂紧靠莫斯科河,河里结着厚厚的冰。教堂周围有个大广场,学生们每天早晨就在这里出操。广场南端有一个公园,是散步、休息的好去处。大楼前一排树的树叶早早落光,地面上铺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在大雪纷飞的环境里,构成奇特的冬季风雪景观。
    中山大学,是中国人的习惯叫法,并不准确。按照俄语原文直译应是“命名孙逸仙的中国劳动者大学”,译得通俗一点是“中国孙逸仙劳动大学”,简称“中大”。“中大”的来历,与那位到车站迎接中国学生的第一任校长卡尔·拉狄克有直接关系。
    1924年,列宁的学生与战友卡尔·拉狄克以共产国际代表名义访问中国,在广州会见了孙中山,他们就中国革命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谈到刚刚创办的黄埔军校时,拉狄克认为,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光有一个黄埔军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培养政治工作干部的高校才配套,这对于革命成功后进行国家建设尤其重要。孙中山听了觉得有道理,便与他达成口头协议,在莫斯科创办一所以孙逸仙命名的新型大学,置于苏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的领导之下,经费全部由苏联承担。当时拉狄克之所以如此慷慨,是因为他知道在苏联的银行里还存有满清政府1900年的庚子赔款,可以用这笔钱作为办学的经费。经济上不存在问题,但还有个政治障碍。当时苏联除了苏共外不允许任何政党存在,那么国民党的人跑到俄罗斯去怎么办呢?拉狄克有办法,他说可以允许在中山大学范围内成立一个国民党支部,使国民党党员能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国共那时正在搞合作,拉狄克便把与孙中山达成的口头协议向中共中央作了通报。既培养国民党的干部亦培养共产党的干部,中共中央立即表示赞同,并指定两位中共同志来协助他进行筹备建校工作。一位是早期著名的共产党人俞秀松,一位是杨明斋。俞秀松后来在建立“中大”内部图书馆和附属中文印刷所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征集了大量中文图书,购置了印刷机械;杨明斋后来成了“中大”副校长的副手,相当于国内大学的总务长。
    拉狄克回到莫斯科后,立即将与孙中山达成的口头协议以及他个人的一些想法,一一向苏共中央详细汇报,得到了那时坚持国际主义的苏共中央的肯定与采纳。苏共中央决定由他进行建校的一切筹备工作,同时根据他的建议决定,办学的全部预算从银行储存的前清政府1900年的庚子赔款中拨付,并拨给一所革命前由旧中学后改为农业学校的校舍作为校址。当建校准备工作全面完成之后,孙中山刚刚逝世,拉狄克即请苏共中央宣布“中大”正式成立。中山大学遂于1925年9月成立,同年11月正式开学。学制为两年,专门招收国共两党推荐的中国学生,“其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共产主义群众运动的干部,培养中国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干部”。教职员由苏联负责配置,实行联共(布)中央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同管理的体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也参与对中共党、团员的管理。苏共中央随即任命拉狄克为第一任校长,并通知在中国当总顾问的鲍罗廷,让他照会国民党中央和中共中央选派学生来莫斯科入学。
    历史证明了孙中山与拉狄克的远见。孙中山之后的国共两党的领袖人物与领军人物,大多数出自中山大学与黄埔军校。
    中山大学的这个创建真相,不仅当时少年蒋经国不知道,笔者看过的许多著述也语焉不详。直至2002年10月笔者在莫斯科采访,在华文报纸上看到一篇《莫斯科中山大学创建轶闻》才有详细披露。这篇文章的作者于1928年3月在共产主义研究院食堂吃饭时,亲耳听拉狄克对他说出中山大学的创建内幕的细节。也许因为拉狄克后来被斯大林打成“反对派”,他创建中山大学的功劳便被淹没了。
    小蒋兴致勃勃地放下行李,透过学校大门往外张望,一眼就看到了马路对面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五个漆金圆顶。楼外大门前长满了白桦树,泛黄的白桦树上挂满了冰凌。往后中山大学学生早晨就跑到教堂四周的大广场早操或溜冰,闲暇时就在它漂亮的花园里散步,讨论政治。
    教室和宿舍共有一百间房间,学生宿舍都是大房间,宽大明亮,每间房可以容纳十多个床位,单人床是一排一排地并肩排列的。床上放着柔软蓬松的俄国式大枕头和毛毯。两床之间放着一个床头柜,靠墙的地方还放着多格的长方形的大衣柜,每个同学一格。房间里有个大壁炉,虽是严寒天气,室内却热乎乎的温暖如春。
    蒋经国他们报到后,学校里办事务工作的博古列耶夫发给了他们鞋油、牙膏、梳子等日用品,同时发给他们饭票、理发票、电车票等。学校还发给每人一件很厚的呢子套装和呢子大衣,一件睡衣,一顶皮帽,一副手套,一双高统皮靴和一双套鞋,准备得挺周到。在严寒的冬季,学生们领到这些东西十分高兴。当时的苏联党和政府,对于这一批很有希望的中国留学生实行供给制。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负笈莫斯科
一、“经儿可教,纬儿可爱”
蒋介石有一次带着蒋经国、蒋纬国在溪畔散步,对这两个天性各异的儿子,蒋介石细心观察,回家后在日记中有过如此判断:··经儿可教,纬儿可爱。”对于这个“可教”的长子,蒋介石寄予厚望,要蒋经国不愧为蒋氏之子”,认为“治国,始于齐家”,齐家的标准:“汝在家,对亲需要孝顺”,而以曾文正公对于子弟的训诫作为范本。在政治上.他也要儿子师法曾国藩,作为“中国的政治家”,才有出息。
二、别了,上海
1925年10月25日晚,蒋经国登上一条小划子,在茫茫夜色中驶离上海。这一点也不亚于偷渡。他们挤在密不透风的货舱里,蒋经国的舱位原先是运牛的统舱,气味不好闻,又有人晕船、呕吐,空气更加污浊。他又在最底层,船还没开动,他已开始反胃欲吐。船在风浪中颠簸前行,刹那间他起了放弃远行的念头,看到同行友人强自撑着,蒋经国晓得身为“黄埔军校校长的儿子”,打退堂鼓有失体面,只好强自支撑着。
三、最年轻的布尔什维克
都说“共产党的会多”,那时候的会更多。学校一天8小时课程,其余的时间大部分用采开会、讨论,做各种问题的探讨。因为这是一所革命大学,当时的口号是“开会第一,上课第二;行动第一,理论第二”。早晨有会,作息时间内有会,午间有会,会不开完不准去上课,硬去上课的被讥为“学院派”、“个人主义者”;会不停不许吃饭,吃饭的被讥为“小资产阶级”和“自私主义”。
四、蒋经国变成了尼古拉开学后,
学校为每个留学生取了个俄国名字,蒋经国被取名为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叶利札罗夫。忙得四脚朝天的蒋介石,很少顾及到在苏联的儿子。蒋经国有事写信给父亲,也同时写上“上海姆妈同鉴”等字样,给陈洁如一阅。到莫斯科的第二年冬天,他的箱子被人偷了,写信给父亲,要钱买御寒的冬衣,蒋介石哪有工夫管儿子的事情。当陈洁如把“上海姆妈同鉴”的蒋经国的信拿给他看时,蒋介石很不耐烦,大发脾气道:“钱钱钱。我向谁要钱!他自己不小心,活该!”
五、坚定的托洛茨基主义者
中山大学校长拉狄克,是个坚定的托派分子。拉狄克比蒋介石长两岁,来中国访问时与蒋介石接触过,他立刻担当起蒋经国的父亲角色。他给蒋经国这班学生讲授中国历史,也常找他私下讨论。拉狄克满怀着向世界各地撒播社会主义革命火种的理想,视蒋介石这个儿子为中国革命运动未来的领导人。他鼓励蒋经国说:“身为年轻的革命党人,你第一,必须勇敢;第二,必须努力不懈、积极进取。不能按部就班,循序而进,这不是革命党人应有的精神;第三,你永远不应退却。”
六、跟冯玉祥的女儿闪婚闪离.
过去关于蒋经国的记述中,从未提到他与冯弗能的婚姻。1996年,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克格勃)将苏共中央秘密档案局档案解密,有关蒋经国在苏联时的婚姻终于曝光。档案记栽,蒋经国认定一同留学的父亲的冤家对头冯玉祥的女儿冯弗能为对象,并紧追不舍,终成一段短暂婚史。档案中还有蒋经国向学校党委会写下的自白书,他宣布与冯弗能脱离夫妇关系,并批评她思想有问题,“她想对我加工(改革思想),我也曾对她加工”,指冯是国民党派来监视他、影响他的,但表示自己绝不接受。
七、同学中的“矮个子”邓小平
邓小平经常给蒋经国主编的墙报写稿,讲述他在法国的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当邓小平、傅钟与谷正鼎、谷正纲、邓文仪他们这些国民党右派学生辩论时,小蒋往往站在邓小平他们一边,喊叫道:“小钢炮开炮了,目标--正纲,轰!”谷正鼎、谷正纲恼怒地说他屁股坐歪了,质问他:“经国,你到底是吃国民党的饭,还是吃共产党的饭?”蒋经国回答说:“我现在吃苏联的饭!”
七、同学中的“矮个子”邓小平

第二章 父子决裂
一、“今后我不再认你为父”
二、狼窝虎穴里的人质

第三章 绝地坚忍之道
一、他学到了克格勃的绝技
二、蒋经国当上了导游
三、从“太子”到无产阶级一员
四、蒋介石拒绝交换人质
五、他身上有农民般的领袖气质

第四章 流放西伯利亚
一、蒋经国也曾讨过饭?
二、从工人到技师、到副主管、到副厂长
三、克格勃监视下的蒋经国
四、蒋经国成功选中的那个女人
五、手握笔杆子
六、痛骂父亲是“笨蛋”、“走狗”、“敌人”
七、绝望时新来了驻苏大使
八、“西安事变”,“太子”归来

第五章 别了,莫斯科
一、临行前斯大林的接见
二、像苏武一样的回来了

第六章 溪口洗脑
一、蒋经国会飞向哪里
二、芳娜成了蒋方良
三、洗脑真能洗干净么
四、热血男儿蒋经国
五、蒋介石的仇人,蒋经国的恩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