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自序
琐碎的童年记忆
001 最初的印象/1
002 爸爸出远门/3
003 妈妈外婆去上班/5
004 阿婆的教诲/7
005 属狗的弟弟/9
006 蚌壳棉鞋/11
007 穷归穷,家有三担铜/13
008 床底下的秘密/14
009 深夜飘香/16
010 妈妈封我小管家/18
011 不要忘记阶级斗争/21
012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22
013 领带扎成了拖把/24
014 一份“反动传单”/25
015 初生牛犊/27
016 工人阶级占领校园/29
017 在那牛皮纸档案袋里/30
018 路灯下的纳凉晚会/32
019 深挖洞的岁月/34
020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35
021 妈妈遇上了车祸/37
022 英雄辈出的时代/39
残喘的青春岁月
023 留在城里吃闲饭/49
024 我家来了个“臭老九”/51
025 上海的一天/55
026 政治狂热的退烧剂/57
027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58
028 “搪瓷时代”/60
029天下无不散之宴席/62
030 一分两分,留着结婚/65
031 病急乱投医/66
032 梦魇/70
033 扬眉剑出鞘/71
03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74
035 迟到的春天/75
036 男女授受不亲/78
037 “鸟”合之众/81
038 悲欢离合/85
039 捡到了敲门砖/88
040 阿弥“托福”/91
041 最后一份空白介绍信/92
042 壮志凌云/95
新奇的留学生活
043 踏上美国/105
044 明尼苏达州的德鲁斯/106
045 我的美国房东/109
046 初学玩泥巴/112
047 被迫休学/116
048 这个世界不属于我/117
049 我的天津房东和台湾房客/119
050 他乡遇讨记/121
051 十八般武艺/122
052 人体——大自然的杰作/125
053 我们用泥巴造石头/126
054 词典里没有“失败”/129
055 我带来了中国热/131
056 我的老师汤姆?克里根/133
057 难忘的日子/134
058 最后一场“演出”/738
艰难的打拼经历
059 选择了贫穷/141
060多族裔汇聚的洛杉矶/743
061 灰狗巴士/147
062 赌城结婚/149
063 先生存,后发展/152
064 开业之初/154
065 兼职推销员/157
066 我的第一辆汽车/159
067 与警察打交道/163
068 洛城暴乱/165
069 余教授进了医院/166
070 一次小波折/169
071 对簿公堂/170
072 玉龙的启示/173
073 结束实弹演习/175
074 移师硅谷/176
075 我当职业驾驶员/178
076 从“散兵游勇”到“正规部队”/180
077 补上最后一堂课/182
078 实现了“美国梦”/187
079 寻根——祖父周志钧/191
难舍的陶艺情缘
080 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198
081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05
082 “为中国陶艺界做了一件好事”/206
083 策划中美陶瓷文化双向交流/209
084 上林湖越窑遗址探秘/211
085 为青瓷冠名的西方传说/214
086 美国女子陈炉修炼/215
087 天目釉的误传/218
088 佛山走马观陶/219
089 慧眼识宝,罗桂祥/220
090 莺歌,宝岛陶瓷掠影/223
091 美国陶艺是一种宗教/224
092 老外眼中的陶都宜兴/229
093 Wall Eye Knee,Yixing!/230
094 宣扬紫砂,工艺师进军美国/234
095 传授技艺,教美国同行做紫砂/245
096 标新立异,西方陶艺茶壶的流行/248
097 任教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49
098 陶艺混迹主流美术,前卫现身景德古镇/253
099 登入虚拟空间/257
100 尾声:泥塑人生,我的陶艺情缘/259
后记/266
内容摘要
周光真,陶艺家,陶艺评论家,陶瓷文化国际交流策划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会员。1989年赴美留学,他先后获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德鲁斯分校硕士,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硕士。他曾在中国和美国等地举办过许多次个人展览,参与策划过诸多中美陶艺交流活动与展览。自1 991年起,他有近百篇论文发表在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的专业杂志上,并著有《今日美国陶泥家》,《中国陶瓷文化旅游手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