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张基到黄埔军校任教官。北伐战争开始以后,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被任命为第一集团军中将炮兵总指挥。在1928年4月的徐州战役中,因无法率部如期到达上级指定的地点,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饮弹自尽。尽管北伐战争结束后,第一集团军总指挥部在南京为张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身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还特地送来了题为“精神不死”的挽幛;但是,他的去世却给夫人和孩子们以沉重打击,给家庭也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张基的遗体原本可以安葬在北伐革命军的烈士陵园里,但杜健如却婉拒了。张基的旧故挚友也愿意捐助一些钱物接济其家庭,也被杜健如婉拒了。她只替丈夫代领了欠饷,然后将其灵柩运回河北老家安葬。
杜健如(后改名为廉维)的老家在北京密云长城脚下的古北口,其家庭也是一个家道中落的乡绅之家。其父曾开过一个学馆,家里的男孩可以跟着一起听课,女孩却不能听。因为她的父亲说过,她的两个姑姑曾因读书识字而变得多愁善感,最后都英年早逝。这使他在伤感之余更加确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不让自己的女儿再读书了。但杜健如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馆里传出来的朗朗读书声对她颇具吸引力。为此,她经常悄悄躲在窗外偷听,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然而此事不久被父亲发现了,并受到了训斥,她也无法再在窗外偷听了。
杜健如和二哥杜仲畲关系特别亲密,杜仲畲也非常疼爱这个妹妹。杜仲畲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在陆军大学学习时与张基是同学。他在学馆读书时,回家便充当妹妹的小老师,教她识字学习。进了军校以后,他又经常给她带一些新出版的书刊杂志。于是,杜健如晚上便躲在房间里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书刊杂志。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使她茅塞顿开,在她眼前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她不满传统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决心要像女英雄秋瑾那样,为国家和民众做一点事情。
为此,她首先解放自己的双脚,每天把裹脚布剪去一寸。当家里人发现她的这种举动时,已经无法改变既成的事实了。随之,她又尽力争取婚姻自主。由于她长相俊俏,手脚勤快,人又聪明伶俐,故而到婚嫁年龄时,三乡四邻前来说媒者众多,但她就是不松口、不点头,因为她不愿意嫁给那些无能的阔少爷,依靠其家里的财产过日子。还是二哥知道她的心事,遂把自己的同学张基介绍给她,这才使她点头答应。她和张基相识相爱后,两人还达成了一项“协议”,即婚后她可以随张基到北京进入正规学校读书,以了却夙愿。于是,两人高高兴兴地结了婚,并在北京安了家。杜健如也终于如愿以偿,插班进入了北京府右街北口培根女校学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