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叶以来,画家辈出,首先在苏州,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至后期集中在松江地区。松江大画家董其昌的声名最著,其实还有一大批重要人物值得关注,如顾正谊、莫是龙、陈继儒、赵左、沈颢等,本文所述的沈士充就是其中一位。<br> 沈士充,字子居,华亭人(今松江)。他本出自画家宋懋晋的门下,也得到赵左的指点,当地人对他是很重视的,喜欢画画的人也多向他请教。然而,在今天看来,对这样一位有成就的画家却缺乏研究,甚至不能确定他的生卒年月,只知道他擅长画山水,偶尔也画些人物。他的笔墨技艺是在元代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秀润、清逸,布置或疏朗或繁复,此外,他也常常画些实际景物。<br> 沈士充的名声虽不卓著,但按现代人的看法是实力派画家,所以,每每为董其昌代笔。明代的画家以文徵明、董其昌找人代笔最多,他们的画确实非常出色,但名气太大,地位也高,应接不暇;董其昌找沈士充代笔,画史上已是公开的秘密。可笑的是,陈继儒有一封写给沈士充的信,内容是请他为董代笔,清代人程庭鹭《箬庵画尘》具体记载如下:“子居老兄,送去白纸一幅,润笔三星,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又据《明画录》、《无声诗史》等记载:日后,董的赝画充满市肆,但沈士充和赵左的代笔,已为上品了。<br> 可贵的是,沈士充为董其昌作代笔画,并没有将自己淹没掉,今天能见到他的出色作品,主要表现在仿古和实景写生两个方面。<br> 他崇尚古代董源、巨然和黄公望等人的作品,传世的以《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为代表,意境旷远,表现出文人艺术家超凡的笔墨风韵,堪称摹古杰作;同时,还有沈士充的友人如董其昌等十三位书画家的题跋。这一卷子,清代《石渠宝笈续编》有著录,乾隆皇帝甚欣赏,竟亲笔题诗十五段,钤印记三十二方,这在他的收藏品中是少有的。其中,有一段沈士充仿赵孟頫《青山红树图》,乾隆的题跋更值得玩味,细细吟读如下:“展卷古香扑鼻,了知手笔不凡;精神全是天水,秋色只在云岩;红叶绿叶错出,远霭近霭相衔;弗者游人策杖,恐妨湿却衣衫。”接着书:“右仿赵孟頫青山红树。”钤两方御印:“几暇怡情”,“得佳趣”。意思是:办完了公事以后,打开画卷看看,可使自己心情愉快,有好的品位。<br> 沈士充的山水画,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皆有藏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套他的《郊园十二景》册页,极精致,用笔松秀,设色淡雅,是为庄园主王时敏画的。<br> 谈到王时敏此人,应该略叙述一番:字烟客,太仓人,其祖父辈皆显贵,与董其昌同朝为官且友善。王时敏少时曾随董学画,李流芳的诗中将其列为“画中九友”之一。他晚年与董结为儿女姻亲,是董其昌画的主要倡导者。人清以后,王时敏和王鉴、王原祁、王翚形成“四王”画风,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成为正统画派。<br> 这套册页画共十二张,每幅一尺多见方,右上角有细篆字题景,下侧钤一朱文小印:“子居”,仅最后一页有款字,兹略举四幅如下:<br> 其一:画的是桃源景色,一条小溪由左下方蜿蜒而上,两边桃花盛开,真是阳春三月的好时光,有两位隐者悠然自得,还有小桥回廊、瓦屋亭榭、乔松绿柳点缀其间,可居可游,足以赏心悦目。画的右上角题细篆字:“浣香榭”。<br> 其二:画面布局为两叠式,底下的枯林在初春时节泛出一点嫩绿,一位老者拄杖而行,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像是去访友;透过丛树斜坡,有一座高大的楼房,还有两人凭栏眺望,顺着他们的目光远去,田边树林后,隐隐约约露出三片风帆。画的右上角题细篆字:“帆影阁”。<br> 其三:主要景物皆集中于画面的下方,平缓的山坡下,树木丛深,有小屋长廊,两位隐者端坐其问,对景赋诗,谈艺论文;透过一片桃树林,远处迷蒙、空旷,给人以无限的遐思。画的右上角题细篆字:“霞外”。<br> 其四:画中部是大片耕地,郁郁葱葱,画面右侧树林后有两间瓦屋,两位隐者小坐,很像是在领略田家的闲情;画面左侧杨柳依依,溪水木桥,真是人问仙境。画的右上角题细篆字:“田舍”。这是画册最后仅有款字的一页,内容为:“乙丑春仲,沈士充为烟客先生写郊园十二景。”钤一朱、一白两印:“士充,子居。”<br> 沈士充与王时敏的交往情况,今人无法细知。很有可能,在那一年春天,沈士充走访王时敏的山庄,实景写生出这套画,算作给老朋友的留念。画上还有乾隆、嘉庆、宣统皇帝的精鉴玺印,经毕沅审定,证明此册页画日后流人清宫,备受珍视。<br> 沈士充有一弟子名蒋蔼,字志和,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为文人职业画家,善摹唐、宋古山水,苍劲多用渴笔,陈继儒等极为推崇。蒋蔼传授后人技艺,有效地发展了松江画派。<br> ……
展开